当我们谈论声音的来源时,自然联想到的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音波。然而,是否想过微波也能在人类的脑海中引发声音?这被称为微波听觉效应(Microwave Auditory Effect),它是一个令人惊讶且复杂的现象。
微波听觉效应意指人类能够听到由脉冲或调制的无线电频率直接产生的声音,这些声音不需要任何外部的电子装置来接收。这一效应最早在二战期间被报告,当时一些人发现他们在雷达传输器附近时听到了奇怪的声音。 1961年,美国神经科学家艾伦·弗瑞(Allan H. Frey)首次发表了关于微波听觉效应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及其机制。
微波听觉效应是由音频装置中某些部分的热膨胀所引起的,这一点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在弗瑞的实验中,他的受试者能够在距离微波传输器几英寸到数百英尺的距离内听到恰当脉冲的微波辐射。研究显示,驱动这些声音的主要因素是峰值功率密度,而非平均功率密度。在1.245 GHz的频率下,为感知而需的峰值功率密度低于80 mW/cm²。受试者所听到的声音可被形容为嗡嗡声、点击声、嘶嘶声或敲击声,具体取决于多种传输参数。
随着传输器参数的调整,弗瑞还能够引起头部强烈摆动的感知,而不会出现如头晕或恶心的前庭症状。
这一技术引发了电子战的关注。在2003年至2004年间,WaveBand公司接到美国海军的委托,设计一种名为MEDUSA的微波听觉效应系统,旨在通过远程应用暂时瘫痪人员。不过,有专家对这一设备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效能不足以达成预期目的。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工程教授肯尼斯·福斯特(Kenneth Foster)认为,由于人体生物物理限制,这种设备在造成噪音之前就可能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
微波听觉效应也曾被用来解释美国外交官在古巴和中国出现的一系列未解之病,这些病症自2017年和2018年以来不断传出。然而,这一解释仍在学术界引发争议,许多生物工程专家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微波并不会成为主要病因。
至今仍有许多人宣称政府利用微波信号对他们进行心理控制,并声称这是一种电子骚扰的形式。他们称这种技术为「声音入脑」(Voice to Skull) 或「V2K」。
随着对这种现象的深入研究,许多人因为这一现象产生了阴谋论的想法。网络上满是寻求支持的社群和网站,声称他们受到「心灵控制」的影响,这些情况在考量时不禁令人惊叹。究竟,微波听觉效应是技术创进的一个新里程碑,还是阴谋论的另一种解释呢?如同研究者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一效应的真实影响又将如何改变未来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