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听觉效应,又称为微波听觉现象或Frey效应,指的是人类能够通过脉冲或调制的无线电频率感知声音。这些声音是直接在人的大脑内产生的,并不需要任何接收电子设备。这一效应首次被报导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有些人正在雷达发射器附近工作。 1961年,美国神经科学家Allan H. Frey首次系统性研究了这一现象并发表了相关资料。
“微波听觉效应的核心在于热弹性膨胀,而这一过程使得听觉系统中的某些部位产生了能够被感知的声音。”
Frey的研究揭示了在特定频率下,受试者即使在距离发射器数十英寸或数百英尺的距离,也能听到适当脉冲的微波辐射。他的实验使用了50赫兹的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在10至70微秒之间。感知到的声音强度与峰值功率密度相关,而非平均功率密度。至少在1.245 GHz的频率下,感知声音的峰值功率密度下限为80 mW/cm²。
在Frey的实验中,受试者描述的声音形式包括“蜂鸣声、点击声、嘶嘶声或敲击声”等,这取决于传输器的多种参数。这些参数的变化甚至能引发头部的强烈颤动感,但并不伴随眩晕或恶心等前庭症状。随着科技的进步,当前的一些微波发射设施依然报导一些工作人员听到的点击声或嗡嗡声的现象,并且已知大约200 MHz到3 GHz的频率具有类似的听觉反应。
“在无需耳机的情况下,人类能够直接感知到这些声音,这凸显了我们大脑对于某些电磁波的特殊反应。”
这种现象的普遍认知机制认为,是因为每次脉冲都会在大脑中造成微小的热量升高(约10−5 °C),并由此产生声音波压力向耳蜗传递。尽管这听起来似乎是在不同的波频中可能会容忍的现象,但实际上,如果功率水平过高,可能会引起热损伤。虽然Frey报告漂浮在267 mW/cm²的水平能够引发听觉效应,但持续的功率密度却只有0.4 mW/cm²到2 mW/cm²之间,与现时的手机发射功率相近。
在2003至2004年间,美国海军与WaveBand公司签署了一份设计MAE系统的合约,此系统被称为MEDUSA(Mob Excess Deterrent Using Silent Audio),旨在通过远程方式暂时使人失去行动能力。然而,多位专家对该设备的有效性表示质疑。来自宾州大学的生物工程学教授Kenneth Foster指出,由于人体生物物理特性,他认为这种设备可能对使用者本身造成伤害。
“很多人对于微波听觉效应的理解存在误解,实际上,热量可能是更大的危险。”
另一方面,自2017年和2018年以来,部分美国外交官在古巴和中国出现的未解释疾病,则极有可能与微波有关。虽然这一解释在科学界存在争议,但许多专家仍将其视为主要假设之一。
一些声音幻觉患者声称,政府利用基于微波的意念控制技术将声音传送到他们的脑中。这种情况被称作“声音入脑”(voice to skull),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支持网络来讨论这一问题。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表示,这些网站常彰显出妄想症的特征,然而,在这些网站是否加强了病态情结的讨论中,意见则并不一致。
这些现象不仅引发了科学上的好奇,也引发了许多与科技、医学及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我们是否曾经想过,未来的科技中可能隐含着人类未能完全掌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