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领域中,Pygmalion效应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现象:高期望会促进性能进步,而低期望则可能导致性能退步。这一理论源自于希腊神话中,雕刻师Pygmalion对自己创作的完美雕像的爱恋,使得雕像化为现实。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莱诺尔·雅各布森在其著作《课堂中的Pygmalion》中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如何能塑造学生的学习成就。
高期望能引导学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低期望则可能使他们堕入学习的失败。
研究表明,当教师被告知某些学生将成为“智力花朵”时,这些学生往往会表现得更优越,显示出比其他学生更大的进步。反之,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这些学生的表现则会受到削弱。这就是Pygmalion效应的核心所在,它强调了教师期望的力量。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研究设计清晰简单:在加州的一所小学中,所有学生在学年的开始时进行了智商测试,结果未告知教师。教师们被告知,其中约20%的学生被认为是“智力花朵”。在学年的结束时,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这部分学生在智商测试中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期望能积极或消极影响他人的表现的理论。
Pygmalion效应不仅在教育领域中受到重视,其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了工作场所和军事训练中。例如,在以色列国防军的训练中,如果教官被告知某些学员具有特殊的领导潜力,这些学员往往在行为上有所改变,表现超过了对照组的学员。此外,在护理领域的研究指出,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期望也会影响病人的康复速度及情绪状态。
尽管Pygmalion效应的观点受到广泛讨论,但也有学者提出了批评。一些研究显示,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原始研究在方法上有缺陷,所使用的智商测试存在问题,可能并未如他们所声称的那样准确地反映期望的影响。更至少有三十年的研究数据表明,虽然自我实现的预言在教室中确实存在,但其影响程度通常是微小且短暂的。
当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足够长后,之前的期望效应几乎降至零。
研究也指出,Pygmalion效应在性别之间的运作可能不一致。不同于男性,女性在被要求提高工作表现时,未必会如预期般有所突破。此外,对于在实际组织中应用Pygmalion效应的伦理争议,也需引起重视。如果因应用而欺骗了员工或管理者,这种信任的损失将难以挽回。
透过教师的期望,我们可以推测学生的生活轨迹会被如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