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状白斑(Hairy leukoplakia)是一种出现在舌侧面,表面呈现皱褶或毛状的白色病变。它是由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引起,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薄弱的人群中,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或患有获得性免疫缺乏症(AIDS)的人。这种白斑无法轻易擦掉,称之为良性病变,虽然不需要治疗,但其外观可提供对潜在病情的诊断及预后资讯。
白色病变是由过度角化及上皮增生引起的,并且与EBV有关。
毛状白斑本身并无任何不适感,但其出现往往伴随着免疫抑制的潜在原因,可能有多种症状。这种病变几乎专门出现在舌的侧面,偶尔也会影响到颊黏膜、软颚、咽部或食道。病灶的 texture通常呈现垂直的皱褶状,或看起来厚实而蓬松。
该白色外观是由过度角化和上皮细胞增生造成的。引起的病因是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这种病毒也会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V在主体初次感染后,就会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并藉由潜伏感染B淋巴细胞来躲避免疫系统的监控。当宿主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时,潜伏的病毒就会导致病灶的发展,尤其是在HIV/AIDS患者中。
毛状白斑通常出现在免疫系统受到HIV/AIDS影响的患者中,只有少数情况在其他免疫抑制的患者中报告。
毛状白斑的诊断主要是临床评估,这种白斑无法轻易擦去,这一特征可帮助鉴别诊断。当然,根据临床外观进行诊断可能会有17%的假阳性率。因此,在有HIV感染背景下,通常不需要进一步的诊断测试,而在未知免疫缺陷的情况下,则需深入调查。
生物组织检查的病理学特征显示上皮增生及“气球细胞”现象,显示EBV感染的确切迹象。
由于毛状白斑本身属于良性病变,通常不需要治疗。虽然其外观可能会造成美观上的顾虑,但这种病变在高剂量的acyclovir或desiclovir治疗后可迅速缓解。随着免疫系统的进一步损坏,该病变有可能再次出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zidovudine被证明在治疗过程中也有助于减少毛状白斑的症状。
在HIV/AIDS患者中,毛状白斑的出现通常预示着疾病的严重程度。
口腔毛状白斑是HIV/AIDS最常见的口腔表现之一,随着CD4细胞计数的下降,毛状白斑的发生率会增加。研究显示,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中,毛状白斑的发生率有所下降,这表明治疗对于控制此类病变是有帮助的。
口腔毛状白斑于1984年首次被提出,并在1985年与EBV的关联性被确立。最初对其的理解相对不足,随着HIV/AIDS流行病导致的影响,对其的理解与认识逐步增强。
有学者建议将口腔毛状白斑重新命名为“EBV白斑”,以强调其病因。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界对其的认识,也便利后续的研究方向。
在这样一个日益关注免疫系统的时代,毛状白斑是否能成为鉴别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