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脆弱性:为何白人如此难以讨论种族主义》出版以来,这本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作者罗宾·迪安吉洛,以其20年多的多样性培训经验,深入探讨了美国的种族关系。在她的著作中,「白脆弱性」的概念,被用来形容白人在面对对种族话题的质疑时所产生的防卫反应。随着社会对种族问题的关 注增加,特别是在乔治·佛洛伊德抗议活动之后,这本书的需求也随之上升。
白脆弱性是白人在其白人身份被提及或挑战时所产生的防卫反应,不论这一反应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
迪安吉洛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白脆弱性」这一术语,并在她的书中透过实例来说明这一现象,例如白人可能会指责他人「打种族牌」,或是试图以眼泪来避免冲突。她认为,白人倾向于把自己视为「无种族」或是「默认」的种族,因而不必面对种族不适的感受。
迪安吉洛描述了美国种族主义的系统性,主张这并不仅仅是少数「坏人」的行为,而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她指出,种族隔离塑造了美国的历史,并且儿童从四岁起就显露出强烈的亲白偏见。这些观察引发了许多白人对自己的无意识种族偏见的认知。
视个体为「好人」的白人,往往会认为自己无法成为种族主义者,从而逃避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白脆弱性》在出版后迅速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常客,并持续了一年多。书评普遍持正面评价,然而在乔治·佛洛伊德的抗议活动后,部分评论发生了变化。评论者指出,该书虽然引发思考,却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有些评论认为这本书对种族问题的理解非常透彻,并提供了重要的反思启发,但也有人批评其在实际行动方面的不足。例如,迪安吉洛主张的「颜色盲」观念使人无法理解种族问题的现实意义,而对种族问题的过度关注则可能转移了对结构性不平等的关注。
迪安吉洛所提出的建议,如「倾听」、「不要将自己置于中心」等,虽不惊人,却在结构性种族主义的面前传递了必要的谦卑与警觉。
虽然《白脆弱性》吸引了大量读者,但也受到了批评。一些评论者谴责迪安吉洛简化种族问题,甚至质疑她对于历史不正义的诠释,认为她未能提供实质的政治行动建议。文章中指出,这会使白人面临一种无法逃避的种族认同,而这种认同可能导致过度的焦虑和防卫,而非真正的自我反思。
许多批评如潮的声音指出,这本书强调的心理层面往往会让政策层面的真正改变被忽视,从而使种族关系的改善变得更加困难。部分观点认为,重心应该放在打破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经济不平等上,而不是仅仅处理个体的心智过程。
如果单靠个人层面的反思而忽略结构性的变革,真正的种族正义又能从何而来呢?
总体而言,《白脆弱性》让人深入思考种族问题,揭示了白人对种族思考的防卫机制,强调了结构性的种族主义是如何根深蒂固的。其所引发的争议反映了当前社会对种族关系的不同见解。在这些不同的声音中,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对于种族问题的理解与行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