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位化的世界里,资料交换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来自不同应用程式的文件和资料时。物件连结与嵌入(OLE)技术的出现,无疑改变了这个游戏规则,促进了资料在不同应用程式间的无缝流通与互操作性。
OLE最早于1990年由微软推出,其目的在于允许文件中的不同部分可以从一个编辑应用程式导出,并在另一个应用程式中进行导入与处理。对于开发者来说,OLEControl Extension(OCX)提供了一种开发和使用自定义使用者介面元件的方式。
OLE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将多种不同类型的资料从不同的应用程式整合到一个文件中,这使得资料的呈现和管理变得更加灵活与高效。
OLE 1.0的推出代表着动态资料交换(DDE)概念的进一步发展,虽然DDE的功能局限于在两个运行应用程式之间传输少量资料,但OLE则能够持续维持档案间的活动连结,甚至更进一步地嵌入不同类型的文件。
随着OLE 2.0的推出,许多新特性如自动化、拖放、内嵌激活及结构化存储被引入,这为各类应用程式间的资料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OLE物件及容器是基于组件物件模型(COM)实现的。 OLE物件具备实施介面的能力,以便导出其功能。最基本的介面是IOleObject,而除了这个介面,其他介面的实现通常取决于所需的功能。
这些介面的实现允许OLE物件能够在应用程式中透明地运作,无需直接诱导用户操作原始应用程式。这样可以大幅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OLE框架下,有技术如OpenDoc曾试图进行竞争,试图以开放标准在多平台间提供更强的连结与嵌入功能。然而,由于互操作性问题,OLE物件在Microsoft Windows以外的软体支持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普及应用。
OLE物件在非Windows平台的支援不足,使得当相关应用不在使用中时,这些物件通常会被替换成图片,或者根本无法显示。
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料交换的方式与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OLE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升级,无疑将继续引领跨应用程式资料交换的潮流。使不同应用程式的数据能够更加高效、流畅地整合在一起,未来的应用程式将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又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以满足业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