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热点是生物地理区域,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但因人类居住而受到威胁。根据1988年和1990年的文章,诺曼·迈尔斯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2000年,这一概念经过更全面的分析,最终发表于《热带生物学富集与最受威胁的生态区域》一文,并在《自然》期刊中刊登。根据迈尔斯2000年版本的热点地图,要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必须满足两个严格的标准:必须拥有至少1500种的维管束植物作为特有物种,并且必须失去至少70%的原生植被。
全球范围内,36个区域符合这项标准,这些地区支撑着近60%的世界植物、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物种,其中许多物种具有特有性。
这些生物多样性热点覆盖了地球表面仅2.4%的面积,却承载了约60%的地球陆生生命。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尤其压迫着像海地和牙买加等加勒比岛屿,这些地方的特有植物和脊椎动物因为急剧的森林砍伐面临严重的威胁。
除了加勒比地区,热带安第斯山脉、菲律宾、中美洲和新几内亚等地也可能在当前的砍伐速度下面临物种的巨大丧失。
目前,在这些生物多样性热点内保护的土地面积只占很小的比例。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态系统,数个国际组织已展开行动。关键生态系统伙伴基金(CEPF)是一个全球计划,其目的是为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保护地球上植物和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包括生物多样性热点。
世界自然基金会制定的“全球200生态区”系统,旨在从十四种陆地、三种淡水和四种海洋栖息地中选择优先保护的生态区域。
这些生态区域的选择依据物种丰富度、特有性、分类学独特性、不寻常的生态或进化现象以及全球稀有性。所有生物多样性热点均包含至少一个全球200生态区。此外,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已识别出218个“特有鸟区”,这些区域内拥有两种或更多只在此地存在的鸟类物种。
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热点位于热带地区,36个热点中,有15个被分类为古老的气候缓冲地带或贫瘠地形(OCBILs)。这些区域在历史上相对隔离,但近期的人类活动却对这些曾经安全的热点带来了威胁。
OCBILs因为不适合人类居住而未受到压迫,但现在的活动可能会改变这一现状,这些地区的保护工作开始获得关注,因为这些热点提供了不仅是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还具有相对稳定的系统和未来高水平物种形成的潜力。
考虑到这些热点的独特性及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对保护这些地区的努力必不可少。随着全球的氢化、气候变化和栖息地丧失的压力加剧,这些地区的未来将可能会对整体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生态热点,以确保未来生态系统的恒久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