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羊(Ovis canadensis)是北美特有的一种羊,其名源于其雄羊的大型弯角。每对角的重量可达14公斤,这体现了它们的强健特征。最近的基因测试显示,Ovis canadensis存在三种明确的亚种,其中一种正在面临灭绝的危机,即O. c. sierrae。
大角羊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个世纪。它们最早是通过白令陆桥从西伯利亚迁徙到北美,当时的数量一度达到数百万。然而,到了1900年,因为欧洲家畜引入的疾病和过度猎捕,这一数量却急剧下滑至几千只。
根据1940年Ian McTaggart-Cowan的分类,大角羊被划分为七个亚种,现在的科研趋势却指向只有三个主要亚种存在。这一分类基于2016年的一项基因研究,该研究运用微卫星和线粒体DNA分析,确认了落基山脉大角羊与内华达山大角羊之间的高度差异,并显示这两个亚种在伊利诺斯冰期(约315,000至94,000年前)之前或期间分化。
目前公认的三种亚种为:落基山脉大角羊(O. c. canadensis)、内华达山大角羊(O. c. sierrae)和沙漠大角羊(O. c. nelsoni)。
大角羊分为两大类别:落基山脉大角羊和内华达山大角羊生活于气候较凉的高山地区,而沙漠大角羊则适应于美国西南部的沙漠生态系统。这些羊通常栖息在阿尔卑斯草甸、山坡及接近崎岖岩石的地带,显示出它们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社会结构方面,大角羊通常生活于大型群落中,并且在繁殖季节前,雄羊会试图建立起一套统治等级,以确保对雌羊的接触。在这个过程中,雄羊通过角撞行为来进行社会竞争。
雌性大角羊展现出稳定的非线性等级制度,并会在一至两岁时开始争夺社会地位。
大角羊的数量在过去的200年中大幅减少,曾经的估数达到150,000至200,000只。人类活动如过度猎捕、生境破坏和与家畜接触传播的疾病均对其种群造成了极大威胁。1936年,亚利桑那州的男童子军发起了保护大角羊的运动,这是一场重振大角羊数量的努力。
现今,大角羊的狩猎在加拿大和美国虽然受到严格的规范,但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大角羊在生态系统中的指标性地位,使其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
大角羊在一些美洲原住民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例如的Apsaalooka(克劳)人,他们的部族文化中对这种羊有着深刻的尊崇。一些故事讲述了大角羊的精神意义和他们在自然中的角色。
在Apsaalooka文化中,大角羊象征着力量、智慧和生存的希望。
我们是否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便为这些壮丽的生物创造更安全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