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深处,许多只老旧的船只不再承载人类的梦想与冒险。它们的役期大约在 25 至 30 年,随着时间流逝、金属疲劳累积及部件缺乏,这些船只的运营成本愈来愈高,最终走到了「船舶拆解」的十字路口。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淘汰过程,更是一种资源的再利用与能源的有效回收。绿色经济的概念在船舶拆解过程中得到了深化,尤其是在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愈加重视的今天。
船舶拆解能够回收大量钢铁等重要材料,这不仅减少了对矿产铁矿石的需求,也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节省了能源使用。
船舶拆解作为一项行业,其历史悠久。早在文艺复兴时代,木制船只的拆解通常是将船只点燃或就地沉没。但随着金属船只的兴起,拆解技术变得愈发复杂与专业。
现代船舶拆解通常分为两大类:发展中国家的「海滩拆解」与发达国家的「干船塭拆解」。两者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基本流程相似,均以安全和环保为前提。以印度的阿朗船舶拆解场为例,工作人员在进行拆解前会先进行各类检查,获得必要的许可,并进行危险物质的清除,这包括燃料和润滑油等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
再生钢铁资源覆盖了孟加拉国20%的国内需求,而在印度则接近10%。
在发展中国家,船只会在潮汐时分驶入沙滩,这种「海滩拆解」的方法虽然省去许多能量消耗,但对于驾驶技术的要求极高。至于在发达国家,拆解工作则更注重环保,利用专门设计的设施来处理有害物质,以达到近乎98%的回收率。
根据报告,随着全球产业的变化,船舶拆解的主要集中地逐渐移至亚洲。根据2020年的数据,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船舶拆解国。
在2012年,全球约有1250艘船只遭到拆解,平均年龄为26年,显示出行业二次利用的潜力。
然而,这一行业也面临着廉价劳动力和环境法规不健全的挑战。许多业者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工人的安全保障与环境保护,这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讨论。
1994年《巴塞尔公约》作为首部对船舶拆解行业进行环保管理的国际性法律,致力于限制有害废物的跨境调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保拆解的发展。然而,该公约的漏洞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工作安全及跨国协调方面。
随后,2009年《香港公约》的提出更是旨在建立对船舶运营和回收过程的安全与环保要求。这意味着在拆解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再利用,还要注重对环境及工人健康的保护。
船舶拆解的行业未来将在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继续演化。随着全球对减少海洋污染和资源回收的重视,市场需求将促使这一行业的技术革新与多样化发展。从海洋到岸边,把老旧船只转变为新资源,其真正的魔法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