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色彩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从日常的穿着、室内装潢,到艺术创作和品牌设计,颜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与感受。但是,颜色到底是如何被我们的眼睛和大脑所感知的呢?
颜色是基于电磁光谱的视觉感知,并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颜色感知与物体的光线吸收、反射、发射光谱及干涉有关。大多数人类通过三种类型的锥形细胞(即三色视觉)来看见颜色。而不同的动物如蜜蜂可以感知紫外线,展现出不同的颜色敏感范围。
颜色的感知属性包括色相、色彩丰满度(饱和度)及明度。
电磁辐射的特征包括波长(或频率)及强度。当波长在可见光谱内时,即为“可见光”。可见光的范围大约是390nm到700nm。颜色的感知也有着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背景。
物体的颜色依赖于它们如何吸收和散射光。大多数物体会在某程度上散射光,并不会像玻璃或镜子一样进行镜面反射。透明物体几乎不吸收光,因此被视为无色的,而不透明物体则吸收或反射光。
虽然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古代科学家对光与色彩视觉的本质有所论述,但直到牛顿才发现光是产生色彩感知的来源。 1810年,歌德发表了《色彩理论》,提出了一种理性描述色彩体验的方法。
约翰·扬提出了三色理论,基于观察任何颜色都可以通过三种光的组合匹配这一现象。
人类眼睛区分色彩的能力基于视网膜中不同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敏感性。人类的视网膜包含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细胞(即锥体细胞):短波锥体细胞(对蓝色光敏感)、中波锥体细胞(对绿光敏感)、长波锥体细胞(对红色或黄绿色光敏感)。
在视网膜层次上,色彩视觉的机制得到良好描述,而在此之后的颜色处理则组织得不太相同。主流理论认为色彩信息通过三种对立过程或通道传递出去:红绿通道、蓝黄通道和黑白亮度通道。
色彩视觉缺失(如颜色盲)使得个体感知到的颜色比正常视觉者要少。大部分的颜色盲是由于一种或多种锥体细胞的缺失、谱敏感性发移或响应性降低造成的。最常见的颜色盲形式是先天性红绿色盲,影响约8%的男性。
色彩再现是为了创造出能忠实呈现所需颜色的科学。这一过程主要关注于如何构建波长的光谱来最佳地引起观察者的某种颜色感觉。大多数颜色并不是单一的光谱颜色,而是多种波长光的混合,大多数人类色彩知觉可以通过三种颜色(即原色)来生成。
每种方法有其具体的优缺点,根据特定的应用而有所不同。
颜色的感知不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而是与文化、经验及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现象。当我们思考颜色的不同含义及其在社会与文化中的象征时,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那么,色彩感知对你的一天产生了哪些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