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是我们视觉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但它背后的科学原理却可能并不为人所知。颜色的感知实际上是来自光的电磁波,并非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当物体吸收、反射或发射光时,人的眼睛接收到的不同波长光线会形成各种颜色的感知。
颜色的感知跟物体的光吸收、反射和发射光谱密切相关。
人眼能够在约390纳米到700纳米的可见光范围内感知颜色,而其中困扰许多人的色盲问题,也源于不同类型的光感受器(锥体细胞)不足。在环境中的光源本身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波长,它们结合起来使我们感知到不同的颜色,不同动物对颜色的感知范围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蜜蜂可以看见紫外线范围的颜色。
光的电磁辐射由波长(或频率)和强度来表征。当光的波长在可见光范围内时,我们就称之为可见光。技术上,颜色可以被定义为一组光谱,它们引起相同的颜色感知,但这些光谱的组合在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纯色(光谱色)是指只有一种波长的可见光,可以称为颜色的光源。
著名的光谱颜色可通过一个简单的缩写「ROYGBIV」来记住,这代表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和紫色。但是,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对颜色的命名和感知也有所差异,这也反映出颜色的社会和情感意义。
色彩理论在视觉艺术中被用来指导颜色的组合使用,使其在美学上更为和谐。它包括了色彩互补、色彩平衡,以及对主要色(红、黄、蓝)和次要色(橙、绿、紫)的分类。这些理论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工具,也是理解颜色在日常生活中意义的基石。
色彩科学是研究颜色的一门学科。
人类的视网膜包含三种不同的锥体细胞,能够分辨颜色。这种三色视觉使我们能够感知从蓝色到红色的范围。由于不同类型的锥体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敏感度,因此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三种色彩信号的组合形成色彩感知。
人类能够分辨约1000万种颜色,这显示了颜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我们的视网膜中还有另外一种光敏细胞——杆状细胞,主要在低光环境下运作,不直接参与颜色感知,却能提供明暗信息。这使得视觉系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适应与色彩的识别有关。
大脑如何处理颜色信息则更加复杂,这里涉及到的对手理论(opponent process theory)为我们解释了不少色彩经验的主观特点。例如,为何人类无法感知「红绿」或「黄蓝」的颜色,这些都是对手通道的信息处理结果。
这种独特的色彩表征解释了我们对颜色的主观体验。
颜色信息经过初步处理后,会送到大脑中的视觉区域V2进一步分析。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色彩模组,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颜色感知,进一步证明颜色知觉在我们的视觉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颜色再现是将一种颜色的感知转化为能够随着意图或需求在设计和艺术中传达的颜色。这涉及如何选择特定光波段来制造符合期望的视觉效果。由于大多数颜色是由不同波长光的混合而成,因此精确的颜色再现对许多行业来说是必需的。
无论是印刷、摄影还是电视,颜色再现都必须依赖于精确的色彩模型。
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业务应用,色彩再现技术都在不断改进,满足人类对颜色感知的需求,使得科学理解添加了文化和情感的韵味。然而,随着我们对颜色的认识加深,是否只是单纯的视觉现象,还是隐含着更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