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赛量表,亦称为异性恋与同性恋评分尺度,自1948年以来一直是研究人类性取向的重要工具,其核心理念在于挑战传统的性别与性取向二元分类。这一刻画着人类性行为及经验光谱的量表,改变了我们对性取向的想像与理解。
金赛指出,男性并不代表两个独立的人群,异性恋与同性恋。事实上,性行为的世界是一个连续体。
金赛量表的范围从0(表示完全异性恋)到6(表示完全同性恋)。这个量表中的不同等级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性别经验和欲望的认知与反应。金赛认为,量表具备流动性,允许个体的性取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金赛强调,现实中包含着各种中间型,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
阿尔弗雷德·金赛被誉为「性革命之父」,他的研究往往打破传统,运用行为评估而非社会文化标签来对每个人进行评分。金赛的研究涵盖超过8,000次的访谈,并将这些经验编入到其最初的研究报告《人类男性的性行为》(1948年)和《人类女性的性行为》(1953年)中。
金赛量表的具体分类进一步引入了其他维度,例如「X」标记,代表着「没有社会性接触或反应」(即无性欲者)。这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因为目前对于无性欲者的定义已逐渐演变,当代对其理解更强调缺乏性吸引力。
在金赛量表中,即使是经验较少的人也能根据心理性回应与行为评价,他们的评分与更有经验的人并不因差异而悬殊。
金赛确定了性别之间的差异,并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男女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收集。研究显示,11.6%的白人男性和7%的女性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性向为3的特征,这意味着性别欲望平衡的状态。这些结果促使社会重新思考性别与爱的定义。
随着金赛量表的发表,人们开始更加多元地看待性取向。许多性心理学家提出了金赛量表的限度,强调个体自我认同和性取向之间并不总是对应。后来的研究继续深入探索性取向的多样性,导致出现了包括「平面」和「克莱因性取向网」在内的其他评估模型。这些模型将个体的情感与社会取向纳入考量,进一步拓展了对性取向的理解。
金赛的研究及发布影响了整个社会,引发人们挑战传统的性别与性取向观念,并促进了同性恋者的公开与接受。
尽管金赛量表在性取向的理解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后续的研究指出,依赖二元的术语来评估性取向可能会忽略更细微的质变。对于那些不认同于传统异性恋概念的群体,金赛量表的适用性仍然受到挑战。透过2017年的研究,性别少数群体根据金赛量表的代表性进行了评价,其结果显示,泥土匹配的认知可能随着认同标签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变化。
金赛量表的诞生与其后的探索无疑为性取向的多元性开启了重要的对话,挑战了社会对性别与爱的固有认知。但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性取向及其流动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