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对于性的理解中,「金赛量表」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揭示了性取向的一个重要观点:性取向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异性恋或同性恋这两个对立的类别中,而是一个连续的光谱。金赛报告的背后是对于人类性行为的全面研究,这研究的历史和发现至今影响着我们对性与性别的认知。
金赛量表由阿尔弗雷德·金赛于1948年推出。他对男性和女性的性行为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其中《人类男性的性行为》和《人类女性的性行为》是这些研究的代表作。金赛指出,性行为是流动的、会随着时间变化的,这与社会文化的标签无关。
男性并不代表两个独立的群体:异性恋和同性恋。世界并非以羊和山羊来划分。
这句话强调了金赛量表的核心观点,即人们的性行为存在一个光谱,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几个固定的分类。金赛指出,这一量表最终能更真实地反映人类性行为的多样性。
金赛量表从0到6进行评分,其中0代表完全的异性恋,而6则代表完全的同性恋。 1到5则表示不同程度的两性经验或欲望。金赛认为,即使是处于1到5之间的人,其实也可以被视为双性恋者,但这一观点自金赛以来受到挑战。
现实包括每一种中介型态,并存在于两端之间的连续体。
金赛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个体的性取向来说,仅依赖一个简单的量表来评估并不足够,这刺激了对性取向的后续研究和讨论。
金赛的研究基于对超过8000个人的访谈,这些数据揭示了不少惊人的结果。例如,在20至35岁的白人男性中,有11.6%被评为3,即对同性和异性均有吸引力。女性的情况则显示,7%的女性在这一年龄段被评为3,而只有1%至3%的未婚女性被评为6。
结果表明,相较于女性,男性对同性恋的倾斜更大,这一点打破了传统的观点。
金赛的报告不仅影响了学术界,也改变了大众对性取向的看法,推动了社会对性行为的重新认识。
金赛量表作为人类性行为的一种前瞻性研究工具,强调了性行为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此外,金赛报告的发表促使人们质疑传统的异性恋标签,尤其是在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性与性别的话语权更趋多元。
尽管金赛量表的存在,社会文化标签仍然是目前确定性取向的主要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性取向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出现了更多的量表和理论,例如米哈伊·斯托姆的两维图表以及弗里茨·克莱因在其「克莱因性取向网格」中提出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性取向的理解。
近年来,关于性取向的研究不断演进,许多学者发现,金赛量表可能无法充分捕捉现代人对自己性取向的识别。部分学者提出了针对性少数群体的定性研究,分析金赛量表对他们的适用性,结果发现不同性取向的群体对金赛量表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非异性恋的参与者来说,金赛量表可能显得不够代表性。
这些研究强调了性取向的复杂性,并促使人们思考该如何更全面地理解和定义性取向。
金赛报告无疑划下了人类性行为研究的新起点,挑战了传统思想,并激励了人们对性取向的深入探讨。然而,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下,我们应如何重新评估自己的性取向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