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位化的社会里,随着社交媒体日益普及,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网络来建立并维护人际关系。根据社会信息处理理论(SIP),这样的在线互动不仅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更具亲密感。随着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投入时间,人际关系的质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由 Salancik 和 Pfeffer 于 1978 年首次提出,此理论著眼于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态度和做出决策。随着科技的进步,Joseph Walther 在 1992 年重新引入该理论,并将焦点放在了计算机媒介交流(CMC)上。他认为,尽管线上交流缺乏面对面的非语言线索,但人们仍可以建立同样深入的关系。
人际关系在网络上或许会比传统面对面沟通展现出更大的亲密性。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将网络交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不个人、个人化和超个人。在不个人阶段,因缺乏非语言线索,网络交流被认为更为任务导向。随着交流时间的增加,社会信息的交流随之增加,进入个人化阶段。在超个人阶段,发送者可以透过选择性自我呈现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使线上的人际互动更具亲密感。
在超个人阶段,发送者的自我呈现得到了高度的控制,从而改善了人际关系。
许多研究指出,网络交流的非语言线索的缺失会对关系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然而,Walther 的研究挑战了这种观点。他提出,透过持续而深入的交流,网络关系可以同样或更为亲密。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的核心在于印象管理,即发送者在交流过程中为他人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
印象管理使得在线交流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
人们在网络上构建的自我形象往往基于个人的期望和目标。根据 Higgins 的自我不一致理论,人的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有自我之间的差异会导致情感的不适。但在网络环境中,使用者更容易表达出其「真实自我」,这使得在线互动中的连结更为强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交流可能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主要形式。透过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的观点,我们能够理解,尽管面对面交流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网络交流所带来的亲密感却不可小觑。然而,在这个数位与人际关系交织的时代,是否真的能替代传统的面对面互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