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控制感」指的是个人对于所处环境的掌控力。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还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以及心理健康。研究显示,个人的控制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能扮演重要角色,从健康状况到对逆境的反应均受到其影响。
「在我们的生活中,控制感不仅是一种心理需求,更是一种生存的策略。」
控制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当时罗伯特·W·怀特提出了「效能动机」理论,指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需求,即能够控制周围环境。接着于1966年,朱利安·罗特首次使用了「感知控制」这个术语,这使得这一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975年,马丁·E·P·塞利格曼提出了「学习无助」的概念,他的研究探讨了缺乏控制感的后果。通过对狗的实验,塞利格曼发现,当狗面对无法控制的情况时,它们会变得无助和消沉。这一观察引发了对人类心理健康的新思考,尤其是对于抑郁症的关联。
「那些无法控制自身命运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并对生活失去希望。」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心理学者开始注重个体感知控制的不仅限于行为的表现,更涉及到心理及生理健康的连结。 1978年,当学者们对退休护理院的病人进行调查时发现,能够决定访客来访时间的老年人,其健康状况明显优于那些没有控制权的老人。
在控制感的研究中,有不同的模型试图解释人们如何获得控制感。首先,罗斯巴姆、维茨和斯奈德提出了「双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能够通过调整环境来获得控制(即主要控制),同时也能透过调整自身期望与环境匹配来获得控制(即次要控制)。
「控制感的来源于个人对于自己能力和环境的评估。」
这些模型皆强调,控制感不仅受到内在个性特质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启发。在历程中,对于个体如何看待与应对环境的不同,无疑能揭示出人们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动因。
许多研究表明,控制感能显著影响个体的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例如何时进行运动、采用何种饮食习惯,都与感知控制密切相关。根据Wallston等人(1997年)的研究,具有高感知控制的人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反之亦然。控制感的缺乏则可能导致更高的心理压力和负疚感。
「保持对健康的控制感是改善心理状态的关键。」
时至今日,无论是针对疾病的心理调适,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应对策略,控制感始终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多方面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和强化个体的感知控制,以此促进健康与幸福。
那么,在你生活的每一个小选择中,你是否意识到你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