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让艺术家在无意识的主导下自由舞动,使其无法控制的潜意识在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技术于1920年代由安德烈·马松与汉斯·阿尔普等人所推广,并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核心。
自动主义的形式多样,超现实主义者对于自动写作和绘画的探索,可以与其他现象进行比较,例如非惯用即兴演出。安德烈·布勒东将其定义为「纯粹状态的心理自动主义」,此定义虽随着时间有扩展,但自动主义在运动中的重要性依然不变。在20世纪早期,达达派艺术家如汉斯·阿尔普就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偶然操作,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如安德烈·马松则在布勒东与菲利普·苏波尔创作的《磁场所》(Les Champs Magnétiques, 1919)中采用自动书写的方法。
自动绘画是一种艺术技巧,手肆意地在纸上随意移动。通过将偶然性及意外性应用于标记制作,绘画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理智的控制。因此,产生的绘画作品部分可归因于潜意识,也能揭示出那些被压抑的心理状态。这一技术的初始观察来自英国艺术家奥斯汀·奥斯曼·斯派尔,他在其著作《快乐之书》中写道「自动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手段」。
自动绘画的方法不仅对艺术家有所吸引,甚至连电脑图形中也有自动「绘画」的实例。
许多艺术家,如希尔玛·阿夫·克林特、伊夫·米罗、萨尔瓦多·达利及让·阿尔普等,都以此技术为创作的起点。在米罗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自动绘画逐渐演变为绘画的 과정。巴勃罗·毕卡索在其后期作品中,特别是在1960年代的雕刻和版画系列中,据说也有所表现。超现实主义者的自动绘画多为幻象化,当具象形式有自我暗示的迹象时,作品便向幻象化发展。
部分罗马尼亚超现实主义者发明了一系列的技术,诸如立方体狂热、内源性书写法等,试图将自动主义推向荒谬的境地。这种技术被称为「超自动主义」,意味着这些方法「超越了」自动主义,然而这一立场却存在争议。
自动主义的概念根植于1942年由加拿大艺术家保罗-埃米尔·博尔杜瓦斯创立的艺术运动。他受到达达主义及安德烈·布勒东的影响,与其他来自魁北克的艺术家共同签署了《全球拒绝》的宣言,呼吁北美社会关注并行动,推动新文化范式的社会演变。
如今,电脑和打字机都可以用来生成自动写作和诗歌。自动绘画最初使用铅笔或纸张创作,现在也适用于鼠标和显示器。目前的自动化方法已经从非数字媒介适应,或特别为计算机而发明。例如,在某些位图编辑程式中,如Photoshop和GIMP,自动过滤器都是可行的,并且罗曼·维罗斯特科使用计算机控制的画笔模拟自动主义。此外,一款于2011年推出的名为Grandview的应用程式,随着用户的输入,在整个屏幕上显示一个单词,进一步促进了自动写作。
自动主义的技术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更是探索潜意识与创造力的契机。
在当今的全球艺术场景中,自动主义仍然影响着许多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挑战。这种技术不仅关乎创作的自由,还涉及到如何在一个越来越理性化的世界中找到艺术的生存空间。是否可以透过这种自由的艺术创作方式,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