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水产养殖产业在整体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行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牛奶鱼(milkfish)在潮汐供水的鱼塘中养殖已逾数百年。随着现代技术的引入,菲律宾的水产养殖如今涵盖淡水、咸淡水和海水,养殖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在这片富饶的海域中,牛奶鱼、罗非鱼(tilapia)和其他多种鱼类、虾、蟹及海藻等皆成为养殖的商品。
根据2022年的数据,水产养殖产品占菲律宾渔业总量的54.15%。
目前,水产养殖不仅直接雇用超过230,000名工人,并且已有不少科技研究致力于提升水产养殖的产量。这显示出水产养殖在国家经济中所扮演的日益增长的角色。但在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浮现。
在菲律宾沿海,有超过2,200,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和23个水面面积超过100公顷的湖泊,让这片土地的水产养殖业可以根植于丰富的水域环境。在这片水域中,菲律宾成为全球第四大海藻生产国,而水产养殖的产值亦不断上升。这其中,牛奶鱼和罗非鱼的市场需求最为稳定。
“不同的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这也促使我们对养殖技术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
对于许多小型农户而言,养殖户的传承与技术演进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农民仍然使用传统的养殖技术,这些技术在多数时间里依赖于自然界,但在现今的全球市场环境下,投资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
在咸水养殖方面,邻近海岸的水域通常用于养殖牛奶鱼和虾,而咸淡水鱼塘则以罗非鱼和其他品种为主。近年来,科技的导入使得在封闭的网栏和水箱中养殖的可行性越来越高。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提高了产量,还能更好地控制水质和鱼类的健康状态。
在2021年,菲律宾的海藻生产总量达到135万吨,成为全球生产的4.82%。
然而,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并非毫无争议。大型养殖场的兴起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湿地和红树林的破坏。此外,一些引进的物种因为缺乏天敌而成为入侵物种,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生态系统的不平衡。这些情况促使政府对水产养殖进行规范,以保护当地的水域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尽管如此,调整与改进的需求仍促使产业从业者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例如,许多农户开始探索综合养殖模式,即同时养殖多种水产,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这样的模式下,牛奶鱼可与虾、蟹或海藻进行协同养殖,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还有助于改善水质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健康。
“回顾这一行业的历史,我们不仅仅是在养殖,更是在促进与生态的和谐共存。”
总体来看,菲律宾的水产养殖业需要努力取长补短,克服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实现技术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随着国际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增加,未来的水产养殖行业可能会迎来更多机遇。当传统技术与现代化创新相结合时,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变革中,水产养殖的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循环再生的典范,让农民和生态系统得以共荣共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