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领域中,贝叶斯方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些方法探讨了神经系统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近似于最佳的贝叶斯统计模式进行情报处理。这样的思考方式提供了我们理解大脑如何运作的新视角,并且让我们得以窥探这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的内部运作原理。
贝叶斯方法的核心在于,神经系统似乎能够维持内部的概率模型,并通过感官信息的神经处理将其不断更新。
贝叶斯方法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多个学科,包括机器学习、实验心理学及贝叶斯统计。在19世纪60年代,赫尔姆霍兹的实验性心理学研究中,便开始利用概率估计来模型化大脑从感官数据中提取知觉信息的能力。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得益于多位重要学者的贡献,例如拉普拉斯、贝叶斯及杰弗里斯等,他们为概率论的应用奠定了数学基础。
特别是1988年,艾德温·詹斯提出了一种使用贝叶斯概率来模型化心理过程的框架,这开始让研究者意识到贝叶斯统计框架在理解神经系统功能上潜藏的潜力。
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众多实验的结果都可以透过贝叶斯知觉模型来解释。许多人的知觉与运动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借助贝叶斯统计进行建模,这种方法强调行为结果作为神经信息处理的直接表现方式。
许多著名的研究者如兰迪、雅各布斯及科丁等,都使用贝叶斯决策理论来建模感官与运动的决策过程。
针对神经系统如何实现贝叶斯算法,许多理论研究提供了见解。例如,乔治和霍金斯的研究建立了一个称为分层时间记忆的皮层信息处理模型,该模型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贝叶斯网络进行设计,进而描绘出神经元如何通过分层贝叶斯推理来识别模式。
在电生理学方面,最近的一些研究集中于神经系统中概率的表征,其中包括沙德伦和舒茨的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更深入地理解大脑如何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进行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预测编码是一种神经生物学上合理的方案,用以根据最小化预测误差来推断感官输入的原因。这些方案在形式上与卡尔曼滤波等贝叶斯更新方案相关联,显示了大脑如何利用内部模型来预测感官输入。
在1990年代,若干研究者,如霍顿和弗里斯顿开始探讨自由能量的概念,作为有效处理实际世界特征与神经网络模型中表征的差异的一种计算可行的度量。
弗里斯顿指出:“自由能量的概念代表了与环境交互时固有的意外性的边界,通过系统的状态或配置编码的期望。”
该观点提出,系统的状态和结构能够隐含性地编码出环境的概率模型,这对于我们理解大脑的运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当我们深入探索贝叶斯统计如何帮助神经系统处理不确定性时,似乎不难理解为何这些理论会影响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在理解我们的大脑如何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这些理论不仅启发了科学界的研究,也引发了关于意识、知觉与决策过程的深刻反思。我们究竟能否更全面地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与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