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96年的伦敦,法官Patrick Colquhoun首次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但关键的真相:偷窃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犯罪行为,而是与市场的存在密切相关。这一洞察力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法律观念,甚至为日后的犯罪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市场的存在不仅让小偷得以变现偷来的物品,更是影响了他们的犯罪动机。
Colquhoun指出,当小偷的资金用尽时,他们往往才会选择再次犯罪。他以此为根据,鼓励对专业倒卖者(fences)采取更严厉的法律制裁,以减少对偷窃行为的诱因。这一见解引发了后续学者的关注与研究,逐步形塑了市场减少方法(Market Reduction Approach, MRA)理论的雏形。
「小偷必须在一个安全且容易变现的市场中运作,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美国法律学者Jerome Hall将此理论深化,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倒卖者对于市场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有关专业倒卖者、部分时间经营者及故意购买被偷物品者的类别体系。透过对这些市场动态的研究,学者们开始理解市场对于偷窃行为的潜在影响。
1995年,随着Mike Sutton在《英国犯罪学期刊》发表的研究,MRA更是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此研究强调了如何透过减少偷窃物品的市场需求来降低犯罪率。 1998年,英国内政部的报告更是系统性地探讨了如何针对地方性的偷窃物品市场进行研究与打击。
「如果我们能够减少人们对被偷物品的需求,那么犯罪的动机就会减少,这正是市场减少方法的核心。」
MRA理论后来在英国的多个地区得到了实践。肯特郡警察部队首度尝试了「雷迪姆行动」(Operation Radium),这是一场针对偷窃物品市场的系统性攻击措施。随着此行动的实施,研究人员也开始对其成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虽然MRA的理论基础仍然存在问题,但在实际执行上却面临了诸多挑战。
Sutton的MRA理论也被纳入了当前的犯罪预防研究之中,特别是结合了情境犯罪预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与常规活动理论(Routine Activity Theory)。这些理论的融合帮助警察在源头上减少偷窃行为,并提高对买卖遭窃物品的检测风险。
「如果我们能够让买卖被窃物品的过程变得更加困难,那么犯罪的整体风险也会随之上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MRA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不仅限于高消费品的偷窃市场,还延伸至文化遗产的非法贸易及濒危物种的走私。这一点在新西兰司法部的研究报告中得到了充分肯定,该报告指出了多个使用MRA减少财产犯罪的成功案例。
随着MRA的持续发展与实践,这一方法论的核心概念仍然保持着其有效性。它不仅使得执法部门在打击下手容易的偷窃行为时更加有组织,更是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市场本身的运作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不容小觑。
现在的我们不禁思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MRA能否适应新的犯罪形态,进一步减少偷窃行为的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