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一种由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肝脏。 HBV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的感染。虽然许多感染者在初次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但有些人会在30至180天后出现如恶心、呕吐、黄疸、疲倦、深色尿液及腹部不适等症状。急性肝炎的症状通常持续数周,最长可达六个月,但因急性肝炎引起的死亡较为罕见。
据研究显示,大约90%在出生或出生不久后感染HBV的人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而在五岁以后感染的比例则不到10%。
慢性肝炎的风险尤其对于年轻时感染的人来说更高。大约25%的慢性患者最终会发展出肝硬化或肝癌。 HBV的传播主要由接触感染性血液或体液引起。在流行地区,通常在出生时或孩提时透过与他人血液接触感染,而在疫情较少的地区,使用静脉注射药物和性行为是主要的传染途径。
肝炎B病毒的传播方式多样,常见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共用受污染的针头和血液输血。某些风险因素如医疗工作者、接受血液透析或与感染者同住,也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尽管在1980年代时,刺青和针灸造成的感染案例数量曾大幅增加,但随着消毒技术的改善,这种情况已不再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肝炎B病毒无法透过握手、共享餐具、亲吻、拥抱、咳嗽、打喷嚏或母乳喂养等方式传播。肝炎的诊断通常需在接触后30至60天进行血液检测,检查病毒的成分和抗体。
急性肝炎B病毒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一般性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体疼痛、轻微发烧及黑尿,随后可能进一步导致黄疸。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在几周内逐渐改善,某些人则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肝脏疾病,影响其生活品质。
慢性感染者可能不会感到任何症状,然而,这类感染会在几年后出现肝脏慢性炎症,增加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
自1982年起,肝炎B疫苗上市,并被广泛用于预防感染。最新的统计显示,肝炎B疫苗的有效率在98%到100%之间。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强烈建议,并且目前已有190个国家提供新生儿接种疫苗计划。
为了进一步降低感染的风险,WHO建议对所有捐赠血液在使用前进行肝炎B检测。对于有感染风险的孕妇,抗病毒预防措施以减少母婴纵向传播也是必要的。此外,遵循安全性行为,包括使用安全套,也是减少感染风险的重要方法。
截至2019年,全球大约有2.96亿人患有慢性肝炎B,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8%。随着WHO在2016年设定的目标,期望到2030年消除肝炎这一全球公共健康威胁,发展治疗慢性肝炎B的药物,及使用疫苗来防止新感染的关键性也愈加明显。大约820,000人每年因为HBV导致的肝硬化或肝癌死亡,特别是在非洲与西太平洋地区及某些高风险群体中,需要特别关注。
虽然肝炎B是最常见的肝炎病毒之一,但许多人对其传播途径仍然了解不足,这是否引发了我们对于公共健康安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