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由研究者Mari Dezawa发现以来,Muse细胞(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ng stress enduring cell)一直引领着再生医学的研究潮流。这种内生性非癌性多能干细胞在连接组织中的广泛分布,包括脐带、骨髓和外周血,反映出其强大的再生潜力,尤其是其低端粒酶活性,使其在细胞增殖时不会引起肿瘤形成的风险。
Muse细胞的低端粒酶活性是其不会形成肿瘤的关键,它们的增殖是由自然的、受控的机制驱动的。
Muse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强,可以从单个细胞自发性或在细胞因子诱导下产生各种代表三个胚层的细胞。这使得它们在多种病理条件下的应用成为可能,如急性心肌梗塞、中风、棘皮病、脊髓损伤及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相关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最新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Muse细胞在中风患者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潜力。
Muse细胞拥有数个显著特征,包括抗压能力强,且不显示肿瘤性。这些细胞能有效感知DNA损伤并启动修复系统,使其在基因毒性压力下表现出较高的抵抗力。而且,Muse细胞正是通过表达SSEA-3等标记来进行识别,这是已知的高级人胚胎干细胞标记。
Muse细胞的非肿瘤性特点主要归因于其低端粒酶活性。相比于某些高度肿瘤性的细胞,如HeLa细胞和人纤维母细胞来源的iPS细胞,Muse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几乎与体细胞相当。这意味着它们不会进行无限制的细胞分裂,从而消除了肿瘤发生的风险。
研究显示,「Muse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的睪丸中植入后不会形成畸胎瘤。」这一点进一步强调了它们的安全性。
Muse细胞在治疗损伤上表现出理想的潜力,能够通过涌向损伤部位并自发性分化为组织相容的细胞,来补充新的功能性细胞。例如,在动物模型中,Muse细胞已经显示出在肝脏、神经系统和肌肉等受损组织中的良好整合能力。
Muse细胞可以从骨髓抽取、脂肪组织、皮肤纤维母细胞及脐带中获取。其易于获取的特性为其在临床再生医学应用中创造了良好的前景。无需使用细胞因子诱导或基因操作,Muse细胞能够直接注入血液中进行治疗,这使得目前的临床应用非常有前景。
尽管Muse细胞展现出如此诸多诱惑的优势,但其在临床转化中仍需面对挑战。如何优化收集、培养和应用这些细胞以便于更广泛的临床实施,依然是科研人员需要持续探索的领域。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能够期待Muse细胞在未来的再生医学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人们对这些小小细胞背后潜藏的无限潜力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期待,这是否会改变我们治疗疾病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