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穿刺后剧烈头痛是一种极为不适的情况,经常影响到接受麻醉或脊髓穿刺程序后的病人。这种头痛通常是由于硬脊膜意外穿刺造成的,导致脑脊液渗漏(CSF leak)。自体血贴片(EBP)作为一种创新治疗方式,逐渐受到了医疗界的认可,其透过使用病人自身的血液来修补这些撕裂的硬脊膜,成功帮助许多患者缓解难以忍受的头痛。
自体血贴片使用的是患者的自身血液,意在封闭脊髓的硬膜,进而减少脑脊液的渗漏。
自体血贴片的原理相对简单。当EBP的施行时,血液被注入到硬脊膜周围的硬脊膜腔内,随着施打的血液量增加,产生的压力量随之上升,进而压迫脑脊液的空间。这种压迫促使形成一个血块,从而封闭脑脊液的漏出孔。在使用自体血的过程中,虽然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手术,但因其相对安全有效的特性,已成为治疗脊髓穿刺后头痛的金标准。
自体血贴片主要用于治疗由脊髓麻醉或良性脊髓穿刺引起的头痛症状。脊髓穿刺后头痛通常出现在手术后的三天内,并且在站立时症状会加重。根据研究,这种情况特别常见于年轻女性及在产科时接受麻醉的孕妇。虽然自体血贴片能够有效减轻这些症状,却仍需注意手术的相关风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背部疼痛及头痛;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神经问题或感染等并发症。
即便存在风险,自体血贴片的整体成功率高达50%至80%,特别适合那些未经保守治疗获得缓解的中度至重度患者。
自体血贴片的施打过程并不复杂。医生会从外周静脉抽取约20毫升的血液,然后通过一根特制的脊椎针液注入到硬脊膜周围。在操作过程中,医生会使用影像学技术来定位漏出的位置。在已知漏水点的位置上进行精确施打能够有效减少失败的风险。
研究显示自体血贴片的成功率与施打的血量有关,注射超过22.5毫升血液的患者成功率显著提高。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能够在进行一次或多次施打后获得缓解。尽管有时对于一些病人来说,重复施打仍是必需,在处理特别困难的病例时,这也可能是无法避免的结果。
许多研究表明,自体血贴片对于脊髓穿刺后引起的头痛不仅有效,且能在病人生活质量方面产生显著提升,让他们重拾正常生活。
自体血贴片的技术最早是由美国麻醉医生Turan Ozdil和外科医生James B Gormley在1960年首次描述的。此后,这种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挑战和辩论,最终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并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也显示了这一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疗技术的发展,自体血治疗慢慢成为了一种值得信赖的疗法,然而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您认为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自体血治疗还会有哪些新进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