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性疾病,对哺乳动物构成巨大威胁,根据各地区的流行程度,该病依然是一个持续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约有59,000人死于狂犬病,其中几乎所有的人类死亡案例均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每年的死亡人数少于1000,但不同的研究指出,狂犬病的危害却无法忽视。
狗的管理方式,如狗的许可证政策、流浪犬的安乐死及戴嘴套等措施,曾经帮助英国于20世纪初根除狂犬病。
最近,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大规模疫苗接种措施,已经有效降低了狂犬病的流行率。例如,土耳其通过预防性疫苗接种来对抗这一疾病。在全球层面上,狗咬和抓伤造成99%的人类狂犬病例,而美国则大多数人类病例是来自蝙蝠。
亚洲每年估计有31,000人死于狂犬病,其中约20,000人聚集在印度。印度因流浪狗数量的激增而成为全球狂犬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这一增长部分是由于随着食物链的变化,流浪狗得以从堕落的动物尸体中获得食物,再加上2001年的法律禁止杀害犬只。
许多亚洲国家(如缅甸和尼泊尔)仍有高发的狂犬病病毒,主要是透过犬只(流浪狗及其他野生犬科动物)传播。
中国过去狂犬病流行的情况十分严重,每年报告的死亡人数在1987年至1989年间曾超过5200人。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控制措施逐步实施,死亡人数逐渐减少到每年不足2000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一疾病仍然在2018年成为A、B类传染病中的第四大死因。
医疗报告法规要求所有确诊的狂犬病案例需在24小时内报告至全国疫情通报系统。
自2008年以来,印尼巴厘岛出现严重的犬类狂犬病疫情,已导致约78人死亡。在这个旅游胜地,许多狗被当作宠物养殖,流浪犬的存在给疫苗接种和疫情控制带来挑战。
非洲每年约有24,000人死于狂犬病,几乎占全球狂犬病死亡人数的一半。非洲的犬只群体是导致该地区高发病例的重要原因,而疫苗和治疗手段的稀缺更是加剧了疫情的蔓延。
在南非,每年确认的狂犬病人类病例约有十多例,特别是在东开普省等地区,主要的传播媒介是狗。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所改变,人类狂犬病感染和死亡的数量大幅降低,主要得益于犬类疫苗接种和野生动物的疫苗计划。现今美国每年仅有一到三例狂犬病人类病例报告。
随着多数欧洲国家实行严格的动物疫苗计划,很多国家已经被认定为狂犬病自由国家。尽管如此,近期因乌克兰战争引发的疫情担忧,再次提醒着人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欧洲联盟菜市场调查显示,2023年在几个成员国报告的狂犬病案例中,流行病主要集中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地。
狂犬病的流行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涉及到社会和人类对动物的管理等复杂因素。回顾英国的成功经验或许能为全球其他国家应对狂犬病提供启示:只有重新思考如何管理和保护狗的生态,才能有效控制狂犬病的传播,您认为世界各地应该如何借鉴英国的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