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的生命中,DNA的复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然而,有时这一过程会受到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导致所谓的DNA复制压力。这种状态可能引起复制叉的停滞,进而威胁到基因组的稳定性。面对这些挑战,ATM和ATR这两种蛋白质以其独特的机制果断地挺身而出,帮助细胞从压力中恢复过来。
DNA复制压力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错误插入的核糖核苷酸、不寻常的DNA结构、复制和转录之间的冲突等。
复制叉的建立与维持涉及多种蛋白,当复制过程中发生停滞时,细胞需要随之联合一系列反应来解决。此时,DNA复制叉的稳定性对整个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不幸的是,若ATM和ATR未能有效运作,复制叉可能会崩溃,随之而来的将是DNA损伤。
ATM和ATR是两种关键的激酶,主要在DNA损伤情况下被招募和激活。当复制叉遭遇到压力时,这些蛋白质的作用是稳定已经停滞的复制叉,从而启动一系列的修复机制。这一过程中,若出现激酶失调,将导致 ssDNA 的过量产生,进而帮助复制的重新启动。
复制叉的暂停不仅仅是结构的维持,还涉及一系列信号的传递过程。这其中,Mrc1 这一蛋白在进行检查点信号传递中,透过与激酶互动来传递信号。当这些激酶存在问题时,复制叉将会面临崩溃的风险。
当复制叉受到阻止时,DNA链的分离将会失败,这时需要进行修复以确保后续的DNA合成不被影响。
DNA的交叉连接(ICLs)是造成复制压力的一大元凶,因为它们会阻止复制叉的前进。这种阻力使得DNA链的分离失败,进而导致复制叉的停滞。然而,ICLs的修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切割及同源重组来实现。在脊椎动物细胞中,这一过程需要招募超过90个DNA修复和基因组维护因子,以进行有效的修复。
当前的研究指出,处理受损DNA的机制应与复制装置(replisome)协同工作,保证复制叉的连续进行。这些重建机制包括移除错误插入的碱基、氧化或甲基化的损坏碱基、以及移除双链断裂等。这些修复途径能够保护停止的复制叉不被降解,并允许故障叉的重启。
DNA复制压力的来源五花八门,可能来自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包括DNA损伤、过度的染色质聚合,以及难以复制的基因组结构等。这些压力最终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虽然正常的复制压力程度为低或中等,并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进而引发肿瘤进展,但当这一压力达到较高水平时,却可能有效地杀死癌细胞。一些研究表明,透过引发高水平的复制压力,可诱导癌细胞的死亡。
有鉴于此,若能更深入地研究ATM和ATR如何拯救没有进行修复的细胞,未来的癌症治疗又会带来哪些突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