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70年代,达尔康盾(Dalkon Shield)被宣称为一种先进的避孕装置,旨在为女性提供更安全的避孕选择。然而,随着使用率的上升,相关的健康问题和法律诉讼也随之而来,最终将这一产品推向了深渊。研究显示,这款避孕器的成功率远低于预期,并且引发了大量的健康风险。
达尔康盾由医师休·J·戴维斯(Hugh J. Davis)与电机工程师伊尔温·勒纳(Irwin Lerner)共同开发。戴维斯在1960年代对过度人口增长的关注促使他成立了一家家庭计划诊所。随着他和勒纳合作研发IUD,他们相信能为女性提供更有效的避孕方法。然而,最初的设计并未经过严谨的科学验证。
在1968年至1969年期间,戴维斯在约640名女性中进行了针对达尔康盾的测试。然而,这项研究存在诸多瑕疵,导致其结果并不具说服力。研究显示的怀孕率仅为1.1%,但后续调查表明,实际的怀孕率实际上达到了3-5%。这样的数据表明,在针对这一装置的临床试验中,存在着隐瞒事实和不完全报告的情况。
达尔康盾的设计存在多项缺陷,最引人关注的是其使用的尾线。这根使用了名为Supramid的材料,却具有「吸水」的特性,这让细菌更容易进入子宫,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感染事件。一位医生在1971年表示,“我发现这个程序是对女性最具创伤性的操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插入这种装置时可能带来的痛苦和风险。
由于设计问题和材料缺陷,达尔康盾与多起感染及怀孕并发症有着直接的关联。
随着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曝光,A.H. Robins公司面临着超过327,000项诉讼。这家公司最终在1985年宣布破产,并设立了一个25亿美元的信托基金来解决赔偿问题。然而,许多受害者最终的赔偿额少于1000美元,这反映出法律制度对于这类案例的无奈。
随着达尔康盾事件的发生,美国国会于1976年通过了医疗器械修正案,这一法规首次要求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测试和审核。这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达尔康盾事件后果的反应,奠定了未来医疗器械发展的基础。
达尔康盾的悲剧不仅仅是产品失败的个案,更是对当时医疗器械监管体系的一次警醒。这一事件让人反思,科技进步是否总能带来益处?在追求新技术的同时,我们是否足够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