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性革命的讨论也开始蓬勃发展。威尔赫姆·莱希在1936年出版的《性与文化的斗争》中,探讨了社会与性行为之间的密切关联。他的理论吸引了不少关注,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一论题引发了极大争议与探讨。
性神经症源自于自然性欲的缺乏满足,而这种缺乏满足的原因,正是专制国家对自然性的压制。
莱希指出,专制国家的根源在于其对个人自然性欲的抑制,而这样的抑制通常是基于父权制家庭作为社会单位成立的。他认为,这种体制既是维持权力结构的方式,也是一种经济运作的基础。
莱希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结构的存在使得每个家庭成员都在无形中继续维持着父权制度。他在书中提到:
专制国家透过多种工具压制社会公民的自然性欲,而这些工具包括着长期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对幼年性教育的抑制,对非主流性向的迫害,以及婚姻法的限制等等。
这种性压制的影响,使得社会中的人们普遍存在着扭曲的性需求。莱希强调,这是一个循环关系:抑制自然性欲导致性神经症的形成,而性神经症又加强了对权力结构的依赖。
尽管社会上许多人将60年代以来的性观念变化视为一种性解放,但莱希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所谓的“性革命”并没有真正破除旧的道德观念,而是将其改头换面。因为许多“无神论者”仍然是被旧的道德观所束缚。他强调:
真正的性解放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心理结构和道德禁忌。
这些观点再度引发了对于文化与性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与讨论,进一步引导人们思考如何突破传统的枷锁。
许多研究指出,当代某些社会中并不受强烈的父权主义影响,性的表现与生活习惯显得更加自由。莱希透过对不同文化的研究,发现:
在许多没有强烈父权意识的社会中,性行为并未受到如此程度的压制。
这一点引发了对于我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其影响下的性观念的质疑。莱希家族结构的健康对于个人的心理与性解放的重要性,使得每个人都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
莱希在其论述中指出,当前的性教育体系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对个人真实需求的关注。
所谓的“性教育”通常着重于生物学,而忽略了青少年对于性欲望的探索和理解。
这样的性教育不仅未能解除青少年的困惑,反而可能加深他们的性焦虑。因此,重构性教育体系,促进健康的性知识与情感教育,成为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莱希的观点无疑对当代社会中性行为与文化结构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并在今日的性教育与性观念中仍有其现实意义。在面对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时,我们是否能睁开双眼,真正理解并打破文化对于性行为的限制与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