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AKI),之前称为急性肾衰竭,是一种在七天内迅速发展的肾功能下降,通常反映在血清肌酸酐的增加或尿量的减少上。根据成因的不同,AKI可划分为前肾性(因肾脏供血减少)、内肾性(因肾脏本身的损伤)和后肾性(因尿流障碍)。了解这些潜在的成因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此病至关重要。
急性肾损伤的潜在成因可包括脱水、心衰竭、特定药物以及肾脏本身的疾病等。
前肾性急性肾损伤主要是因为有效的血流不足而导致肾小球过滤率(GFR)下降。这通常发生于血容量减少,如脱水或大出血。低血压、心脏衰竭和肝肾综合征均为常见的前肾性因素。此外,某些药物如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以及ACE抑制剂也可能导致肾脏血管收缩,加剧此情况。
内肾性急性肾损伤指的是直接损害肾脏组织的疾病,可能涉及肾小管、肾小球或肾间质等结构。常见原因包括急性小管坏死、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以及由药物引起的肾损伤,例如某些抗生素和化疗药物。
后肾性急性肾损伤通常因尿液排出受阻造成,这可能与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或肿瘤有关。肾脏的阻塞可能会引发肾功能受损,而及时缓解阻塞对于恢复肾功能至关重要。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依赖于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测。主要的诊断标准包括血清肌酸酐的剧增和尿量的显著减少。医疗人员还会通过尿液显微镜检查和肾脏超声检查来进一步确定原因。对于怀疑内肾性AKI的病例,肾活检可能是有必要的。
在ICU中,超过50%的病人可能会遭受急性肾损伤,这使得及早做出诊断变得更为紧迫。
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通常取决于其潜在原因。累积的尿素和其他氮代谢产物可能导致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和头痛等症状。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脏异常,并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
急性肾损伤的管理重点在于确定并治疗根本病因。具体措施包括补充液体以改善肾脏血流,使用利尿剂来帮助减少水肿,并避免使用有毒的药物如NSAIDs。对于因尿液阻塞引起的后肾性急性肾损伤,需通过导尿或肾脏造口术等方式进行干预。
根据病因的不同,部分病例可能需要透析或肾脏替代治疗。
急性肾损伤的死亡率可高达20%,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中更是如此。长期来看,有经历过AKI的人发展为慢性肾病的风险增加,而治疗后未能完全恢复肾功能的患者也不在少数。
在了解急性肾损伤的成因、症状及治疗后,我们不禁要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可能潜在地影响我们的肾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