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症(Kyphosis)是一种脊椎异常的疾病,特别是胸椎和骶椎的过度凸起。这种病症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记录,它的名称源自希腊语“κυφός”(kyphos),意为“驼”。驼背症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退化性椎间盘疾病、发育异常(如Scheuermann病)、骨质疏松症(引起脊椎压缩骨折)及创伤等。
正常的胸椎应该具备轻微的驼背角度,范围介于20°至45°之间。当脊椎上部的“圆度”增加超过45°,则称为驼背或「超驼背」。
驼背的病理性凸起会导致脊柱的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弯曲型态,常见的结果是背部驼起,形成一种缩背的姿势。驼背症与侧弯症不同,侧弯症则是脊椎向侧面弯曲的现象。虽然大多数驼背症情况轻微,仅需定期观察,但严重的情况则可能引发宿主的各种困扰,包括剧烈的疼痛及生活品质的明显下降。
驼背症的并发症范围广泛,轻则影响外观,重则会对健康产生威胁。最常见的手术治疗为脊椎融合手术,但这种手术的风险约为5%,包括呼吸困难和神经损伤等情况。尽管术后可能需重新手术的情况出现于约5%的患者,但在某些病例中,手术后的效果可能不具持续性。手术的选择变得艰难,因为遗传和其他非结构性因素同样会影响治疗效果。
驼背的诊断通常透过观察及测量来进行,X光检查可判断椎体的变形及其他结构异常。驼背的常见分类包括:
对于驼背症的治疗,依赖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而一般措施包括物理治疗和佩戴矫正器等。例如,Milwaukee矫正器是一种用于美国驼背症患者的常见装置,而在欧洲也出现了新的CAD/CAM矫正器,这些设备使用起来更加便捷,效果也更理想。
德国的Schroth方法是同时针对Scheuermann病及其他脊柱变形的标准物理治疗方法,涉及多种运动及姿势调整。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像是椎体成形术(kyphoplasty)这类微创手术可以帮助修正变形及缓解疼痛,为患者带来一定的生活质量改善。
驼背症在文化作品中也频繁出现,最知名的莫过于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艾斯梅拉达(Quasimodo),这部作品让驼背与社会边缘化的概念深入人心。
正因如此,驼背症不仅是一种身体状况,还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交生活。对于许多因驼背而感到受到歧视的患者,社会的理解与包容变得尤为关键。
驼背症的影响范围如此广泛,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是否告诉我们社会对于外貌和疾病的偏见依然需要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