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生物技术领域,细胞外蛋白合成(CFPS)正快速崛起,成为科学家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工具。这种不依赖活细胞的蛋白合成方式,使用生物机械在无细胞的系统中生产蛋白质,为许多生物科技应用开启了新的大门。
细胞外蛋白合成,即在体外合成蛋白质,基于一个关键的原则:无需活细胞的生物环境。透过细胞裂解与离心,提取得到所需的细胞机制,如核糖体和转运RNA等,便可在体外进行有效的蛋白质合成。这项技术不仅加快了蛋白质的生产时间,还为蛋白折叠和修饰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CFPS提供了一个不受细胞壁束缚的开放系统,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直接操控翻译环境。
相比于传统的细胞内合成,CFPS具有诸多优势。首先,从提取细胞裂解物到完成合成,CFPS通常只需1至2天的时间,而细胞内蛋白质表达的过程却可能长达1至2周。这种快速性使得科学家能高效地进行实验和研究。
其次,CFPS的开放性允许研究人员灵活改变反应的化学环境,如pH值、温度等,并随时进行样品取样与测试。这在细胞内系统中往往无法实现,因为一旦将DNA引入活细胞,便无法在过程中进行直接的干预和改变。
由于不需要维持细胞的存活,CFPS特别适合生产那些对细胞有毒的蛋白质。
在CFPS的众多应用中,最引人注目的之一是将非自然氨基酸引入蛋白质结构中。开放的反应环境使得插入修改过的转运RNA和非自然氨基酸变得非常方便。此外,CFPS对于合成病毒样颗粒、纳米机械及核酸电路等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展现了无限的潜力。
尽管CFPS的优势明显,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细胞提取物中内源性核酸酶对DNA的降解。这对于线性表达模板(LETs)特别具有挑战性。不同于圆形质体所具的天然保护,LETs容易受到核酸酶的降解,因此当前的研究正在专注于优化LET的产量,以提高CFPS的整体效果。
技巧性的蛋白质保护,如使用噬菌体lambda gam蛋白,已经显示出能显著提高LETs的CFPS产量。
目前广泛使用的细胞提取物来自于大肠杆菌、兔红血球、小麦胚芽等,且它们各自具备不同的优缺点。例如,大肠杆菌提取物(ECE)是最受欢迎的选择,它不仅便宜且能快速生产大量样品,还能提供高蛋白产量。虽然效率高,但对于后修饰的限制仍需考虑,尤其是在进行糖基化修饰等过程中。
细胞外蛋白合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开创了许多新的生物技术途径。例如,1961年马歇尔·尼伦伯格和海因里希·马泰的实验就是利用细胞外系统首度揭示了密码子的运作模式,为生物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随着技术的进步,CFP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无疑是未来生物技术的一个关键发展方向。随着我们对CFPS的了解深入,想像力能否突破传统的界限,携手推动生物技术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