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细胞蛋白合成(CFPS)逐渐成为生物研究及制药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这项技术使得研究者能够在不依赖活细胞的情况下,利用细胞内的生物机制来合成所需的蛋白质。
无细胞蛋白合成的运作原理是利用细胞提取物,结合能量来源、氨基酸、辅因子如镁,以及含有欲表达基因的DNA。通过裂解细胞并去除细胞壁等杂质,所获得的细胞提取物,含有合成蛋白所需的各种生物机械。与传统的细胞内合成相比,无细胞系统能够更灵活地控制合成环境,这使得对于某些应用来说,无细胞蛋白合成更具优势。
无细胞蛋白合成的环境不受细胞壁或细胞稳态的限制。
相较于传统的体内合成,无细胞蛋白合成有许多明显的优势,最显著的是其快速性。以CFPS进行反应的准备工作一般仅需1至2天,而透过活细胞进行蛋白表达则可能需要1至2星期的时间。此外,CFPS的开放性特质还能让研究者直接操控化学环境,方便进行取样和反应监控。
此外,CFPS还能够有效地合成毒性蛋白,这在使用活细胞的情况下会造成障碍。因此,无细胞系统成为许多应用的理想选择,例如:
尽管CFPS拥有多项优势,但仍存在一些挑战。特别是在DNA的降解上,细胞提取物中的内源性核酸酶对于线性表达模板(LET)特别具有破坏性。研究者发现,虽然环状DNA(如质粒)不受末端核酸酶的影响,但LET因其结构特点易受到这些酶的攻击。因此,许多研究目前集中在提高LET的产量,以赢得与质粒相媲美的表现结果。
研究者使用细菌噬菌体λ gam蛋白来保护LET,从而显著提高CFPS的产量。
当前使用的无细胞提取物主要来自大肠杆菌(E. coli)、兔赤血球、小麦胚芽、昆虫细胞及酵母等,它们均可商业化获得。 E. coli提取物因其低廉的成本和高效的产量,成为最受欢迎的选择。然而,若对蛋白质进行多种后修饰,则需要选择相应的真核系统,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在选择提取物时,必须根据期望的后修饰类型、产量及成本进行考量。
无细胞蛋白合成的历史超过60年,自1961年Marshall Nirenberg和Heinrich J. Matthaei首次在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的实验中,他们利用无细胞系统翻译了一串聚尿嘧啶RNA序列,成功合成了仅含苯丙氨酸的多肽,从而确立了编码子与氨基酸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来看,无细胞蛋白合成技术的发展及其多样的应用前景,使得科学家在不断探索生命的奥秘时,不禁让人思考:未来科学技术是否能够进一步突破当前的界限,实现更为惊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