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变化议题的日益严峻,科学家与工程师们正积极寻找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方法。其中,直接空气捕集(DAC)逐渐受到重视,这是一项利用化学或物理过程从环境空气中直接提取CO2的技术。随着全球减碳努力的加强,DAC被视为一种“负排放技术”(NET),这背后蕴含着许多惊人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挑战。
直接空气捕集的过程不仅能移除二氧化碳,还能将其安全地封存于长期储存中
DAC系统的工作流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接触阶段、捕集阶段和分离阶段。在接触阶段,DAC系统透过大型风扇将含有CO2的环境空气送入设备;随后,在捕集阶段,CO2会迅速有效地与液体溶剂或固体吸附剂结合;最后,在分离阶段,通过外部能源, CO2从溶剂中分离,生成纯的CO2以便储存或利用。
低温DAC过程使用固态吸附剂,而高温过程则利用液态溶剂,这两者对于动力学和热传导具不同特性。
截至2023年,DAC技术仍在发展中,但已经有若干商业化植物在美国和欧洲运营。其应用的广泛性使得DAC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未来的创新可能会使其运行成本显著降低。然而,DAC技术在现阶段的运行成本超过每吨1000美元,这使得其还未能进入碳交易市场。
DAC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也有批评的声音认为,过度依赖这项技术可能会延误必要的排放减少措施,并且运行DAC所需的大量资源可能会抵消其带来的环保利益。
2020年的一项分析指出,DAC的实施需要大量材料,这可能会无法满足每年捕捉30亿吨CO2的需求。
DAC的实际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增强油气回收、合成碳中性的燃料和塑料、饮料碳酸化等。在这些应用中,CO2的浓度要求有高有低,这影响了DAC的成本效益。
为了加速DAC的应用,政策激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美国能源部计画在几个DAC枢纽上投资35亿美元,希望这些枢纽能够从大气中捕捉至少100万公吨的CO2,每年推进这一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DAC技术的发展不仅关乎技术创新,也涉及政策制定者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来促进这项技术的成熟。
DAC的探索仍在进行中,我们能否在技术和政策的共同推动下,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