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迁加剧,寻找有效且可持续的减碳解决方案显得尤为迫切。其中,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透过化学或物理方式,从大气中直接撷取二氧化碳(CO2),并实现长期封存。若提取出的CO2能够安全储存,便形成了直接空气碳捕集和封存(DACCS),这被视为一种"负排放技术"(NET)。此技术如何运作、其环境影响及未来前景又如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包括三个主要阶段:接触阶段、捕集阶段和分离阶段。在接触阶段,DAC系统利用大型风扇将包含CO2的空气送入装置。随后,在捕集阶段,CO2会迅速而有效地与液体溶剂或固体吸附剂结合。这些化学介质随后会被外部能源(例如热能)所剥离,以获得纯CO2流和再生的化学介质。
目前,DAC的运行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低温固体吸附(S-DAC)和高温液体吸附(L-DAC)两种技术,这两种技术皆已成熟,已可实行商业化。
尽管DAC技术潜力巨大,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高昂的成本问题。至2023年,每吨CO2的捕集成本高达超过1000美元,远高于现有的碳交易市场价格。要使DAC系统保持净碳负担,必须使用可再生能源,因为这一过程能耗巨大。然而,未来技术创新可能降低该过程的能量需求。
支持者认为DAC是一个重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能助力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尽管如此,批评者则警告说,倘若过度依赖此技术,可能会导致减排措施的延迟。他们指出,DAC系统所需的资源和能量需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负担,甚至会抵消其本身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根据最近的分析,DAC系统每年可能无法捕集预期的30亿吨CO2,因为其需要极大的资源,未来可能会带来新的环境影响。
DAC技术的实际应用正在逐步扩展,包括增强石油回收、碳中和合成燃料和塑料的生产、饮料碳化、增强混凝土强度等。这些应用需要不同浓度的CO2,而要从大气中获取纯净的CO2产品,则需要消耗较高的能量,这使得相关成本骤升。
截至2024年,全球预计将有53个DAC设施投入运营,其中18个在北美,24个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及一些欧洲国家引领DAC建设。而中国的"CarbonBox"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中,旨在协助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总的来看,DAC技术的前途虽光明却也艰难。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政策激励的推动,DAC有潜力在未来成为抗击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然而,它能否如期达成碳中和的目标,仍取决于全球各国的努力与合作。未来的DAC是否将充分发挥其潜力,成为解决气候危机的关键技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