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又被称为猪霍乱,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只疾病,影响着旧世界和新世界的猪只。该疾病的潜在危害引起了关注,甚至被认为可以作为生物武器。随着全球的经济与贸易日益密切,猪瘟的威胁不仅限于农业经济,更可能影响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
猪瘟引起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烧、皮肤损伤、抽搐以及脾脏梗死,尤其是在幼猪中的死亡率高达15天内。此病呈急性和慢性形式,从严重、致死率高到轻微甚至不明显皆有可能。
疾病的急性形式会导致猪只产生多种明显的临床征兆,包括高烧、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对所有年龄的猪只来说,这些症状通常会在短短几天内恶化,最终可能导致死亡。重症案例中的猪只常会出现紫色的皮肤变色,尤其是在耳朵、腹部及内侧大腿处。
重型病例与非洲猪瘟的表现非常相似。而轻微毒力病毒株,则主要表现为繁殖性能不佳和出生小猪的神经缺陷,如先天性震颤。
虽然少数受感染的猪只可能会存活并获得免疫,但依赖自然免疫来控制猪瘟疾病并不理想。人工免疫的程序最早由 Marion Dorset 开发,目前的防治措施集中在快速检测和诊断上,通常伴随着必要时的突发疫苗接种。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猪瘟的传播,但无法根治。
疾病的传播范围涵盖了亚洲大部分地区、中南美洲及部分欧洲和非洲。英国于1966年正式宣告根绝猪瘟,但在2000年东安格利亚出现了再次疫情。美国在1978年则被宣告无猪瘟,但随后一些地区因多种原因重新出现了此病的案例。
全球的猪只和猪肉产品的广泛运输,野猪和野生猪群体中猪瘟的存在,都是导致此病持续传播的重要原因。
CSFV(以前称为猪霍乱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中的一种病毒,与引起牛病毒性腹泻和边界病的反刍动物病原体密切相关。不同的CSFV病毒株对猪只造成的影响各异,导致临床表现和死亡率的差异。高毒性株与急性明显的疾病及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而低毒性株则可能导致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而难以被察觉。
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萤光抗体检测(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原ELISA、以及RT-qPCR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病毒的存在,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的猪只群体中。
虽然有诊断方法,但根治猪瘟依然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对高风险地区的猪群进行系统性的血清学检测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猪瘟的威胁并没有减少,反而可能因为猪只的移动及气候变迁而更加难以控制。尽管有疫苗等防治措施,但猪瘟依然可能对全球的生猪产业带来重创。如何有效地监测、应对和防控这种古老且致命的疾病,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
这一切的脉络让我们思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是否能够完全摆脱这种古老的猪瘟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