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解剖学家爱德华·佩恩科普(Eduard Pernkopf),作为一位学术界的佼佼者,他的七卷本解剖图集《人体的地形与应用解剖学图集》(常称为佩恩科普图集)不仅在学术上被视为艺术和科学的杰作,也在道德和伦理方面引发激烈争议。这本图集的创作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如何影响现代医学界?
佩恩科普于188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拉波特斯坦村,最初考虑追求音乐事业,但父亲的去世让他转向医学。 1907年,他开始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并成为一名德国民族主义的学生组织成员。在他的导师霍赫斯特特(Ferdinand Hochstetter)引领下,他的医学之路逐渐明朗,并于1912年获得医学学位,随后在多所机构教授解剖学。
回到维也纳后,佩恩科普迅速上升至学术界高层,1933年正式接任霍赫斯特特的职位。不仅如此,他于同年加入纳粹党,并在次年成为冲锋队(SA)的成员。他在医学院的职位让他能够大规模清洗反对派,将77%的教师开除,包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行为反映了其极端的政治信仰及其对纳粹种族卫生政策的支持。
在一场对医学院的演讲中,他宣扬了种族卫生理论,强调应该促进健康后代的繁衍,防止与种族劣势相关的个体繁衍后代。
在担任助手期间,佩恩科普开始撰写一本非正式的解剖学拆解手册,并在1933年启动了他的图集创作。他的工作极为艰苦,常常一夜之间进行解剖和教学,并监督艺术家的创作。在他的要求下,艺术家们的作品虽然在技术上精美,但也融入了纳粹象征,甚至在签名中使用了纳粹符号。
佩恩科普的图集在1937年首次出版,随后引起广泛关注,并在1943年发行第三卷。
1995年,佩恩科普及其图集引发科学伦理的争论。多位学者提出,图集中的尸体可能源自于被执行死刑的政治犯和其他受害者,这使得其学术价值受到质疑。根据研究,至少有1,377具尸体在纳粹时期交给维也纳大学,这意味着图集中的数百张图片可能涉及这些尸体。
学者们目前在讨论,继续使用这本图集是否道德,因为它的创建涉及纳粹医学研究。
对于是否应该停止使用佩恩科普图集存在激烈的裂痕。一些批评者认为,任何使用都使得使用者成为纳粹罪行的共谋者,而支持者则认为可以将知识与其起源道德上分开,并且这本图集的精准程度和艺术价值均无法被轻易取代。
在围绕佩恩科普及其图集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美与邪恶之间的矛盾。如何接纳这样一部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同时又不忘它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悲剧,成为当代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应用这本图集的学习经验,应以历史为鉴,成为更具同情心的医生和人类公民。
那么,在当前医学教育与实践中,如何利用佩恩科普的图集来促进道德与科学的协调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