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艺术,作为一种独特而神奇的效果,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视觉文化中。从早期的机械艺术到现代的数位特效,变形技术的演变不仅展示了科技进步的轨迹,也激发了我们无限的想像力。让我们穿越时空,探索变形效果的起源及其发展。
在数位变形技术出现之前,许多早期的技术已经开始尝试将一种影像或形状转变为另一种。这些技术通常会透过旋转、滑动或是重复叠加影像,来实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一些这些技术更接近于匹配溶解,逐步在两张图片之间转变,而另一些则改变了介于起始与结束阶段之间的形状。
自16世纪末以来,Tabula scalata
便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视觉艺术中。这种画作的技术将两幅图像置于一个波纹的表面上,观看者只能在特定的角度见到清晰的图案。当从一个角度转变至另一个时,简易的变形效果便悄然出现。
到1790年,法国的影子戏剧表演者François Dominique Séraphin利用金属关节人偶,展示了一个年轻女子的脸如何变化成女巫的样子。 19世纪的魔灯幻灯片也使用类似的技巧来改变形象的外观,简单地透过滑动玻璃块来达到变化效果。
19世纪上半叶,「溶解视图」成为受欢迎的魔灯表演类型,展示了如从日景转变为夜景,或从春季转变为冬季的过程。更有趣的是,在1910年的短片《Narren-grappen》中,女性角色的衣物也透过溶解的技术进行了变换。随后在1915年,Maurice Tourneur的电影《Alias Jimmy Valentine》呈现了一个主要角色的微妙溶解变形。
在1985年,Godley & Creme为其音乐视频《Cry》创造了一种“变形”效果,对不同的面部部分进行了模拟。
在动画界,变形的效果早于电影的诞生便已经被探索。 1835年左右,Joseph Plateau所设计的phenakistiscope
展示了女性的脸孔如何变成女巫,最终转变为怪物。到了1908年,Émile Cohl的《Fantasmagorie》动画作品中,角色和物体间的变形更是层出不穷。
进入19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形效果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这些技术包括同时扭曲一幅图像,并在其变化过程中逐渐淡出至另一幅图像。透过标记对应的点和向量,电脑能够实现从一幅图向另一幅图的自然过渡。
在1986年,电脑图形公司Omnibus为一个Tide的广告制作了平滑变形的动画,展示了Tide洗洁剂瓶如何变成美国的形状。这一效果由Bob Hoffman编程实现,并在1986年的电影《Flight of the Navigator》中再次使用。随着《黑豹演员》与《终结者2》等多部影片的推出,变形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Elastic Reality于1996年获得两项奥斯卡奖,表彰其在电影中的使用与技术贡献。
随着数位技术的进步,变形算法不断改进,现在的程序能够自动生成变形效果,浸润于我们每天观看的影视作品中。变形技术被用于创造出令人信服的慢动作效果,并在不同的场景之间进行过渡,即使内容完全无关。变形的效果如今大多设计得无缝而几乎不引人注意。
对于字体设计,变形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设计师生成不同样式之间的中间字体,推进了文字设计的多样性和可用性。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不禁要思索,未来的变形技术会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视觉艺术和文化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