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特效技术在电影与动画的应用中逐渐发展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变形(morphing)作为其中一项特效技术,可以实现一个形象或图像无缝转换成另一个形象,这种技术的使用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震撼。
变形技术最初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许多数位变形的实现已经显示出其潜力。
在数位变形技术出现之前,许多影像变换的手法已经逐渐形成。例如,从16世纪末开始,Tabula scalata技术便是将两幅图画分开并利用矫曲的表面,当从特定角度观看时,便可以看到不同的图画。
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法国的影影戏表演者在1790年时便利用金属影像,通过关节变化将年轻女性的面孔变换为女巫。19世纪的魔灯滑稽剧也展示了类似的图像转换,观众看到的早已不再是单一立场的呈现。
在动画领域,变形效果早在电影诞生之前就已有所应用,Joseph Plateau的影像装置中展现了女性头部变身为女巫的情景。
进入数位时代后,电脑技术不断进步使变形效果得以更真实的呈现。透过在图像上标示对应的点,利用计算来变形和淡化两幅图像。Beier和Neely的算法便是用于这种图像转换的有效工具。
早在1986年,Omnibus便创造了一部动画广告,展示了一瓶Tide洗衣精平滑地变形为美国的形状。此外,电影《Flight of the Navigator》的特效技术也运用了数位变形,使得观众得以见识到太空船的形状变换。
如同在1991年,迈克尔·杰克森的音乐视频《Black or White》及电影《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都突显了数位变形技术的运用。
随着数位变形技术的普及,许多电影制作人和音乐视频导演逐渐采用这项技术。许多软体如Elastic Reality和After Effects都支持变形特效的实现,并且提升了效果的自然度和流畅度。
目前,变形技术也应用于字体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利用变形的方式生成不同字体风格间的平衡,让字体的变化更加丰富。随着技术的进步,变形效果不再是一种新奇的技术,而是设计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是否曾想过,未来的变形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