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无菌和抗菌的概念变得愈加重要。在手术和医疗环境中,无菌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患者的安全,而抗菌技术则致力于减少病原体的影响。然而,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却常常让人困惑。了解无菌和抗菌的不同,不仅能够提高医疗操作的效果,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身所面对的健康风险。
无菌是指完全不含任何病原微生物的状态,而抗菌则是针对那些可能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无菌状态是指没有任何会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的环境。这包括致病性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医学上,无菌技术分为医疗无菌和外科无菌。现代对无菌的理解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一些先见之明的医学专家开始重视手术器具的消毒及外科手术中使用无菌手套等操作,这一切都是为了消除感染的发生。
现代无菌技术的根基始于19世纪,当时多位科学家和医生的努力推动了无菌观念的形成。 1847年,伊格纳茨·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发现,产妇在分娩前洗手能有效减少产后发热的发生。尽管如此,许多医院仍在不卫生的环境中进行手术,某些外科医生甚至以血迹斑斑的手术服为荣。
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基于路易·巴斯德的细菌理论,推广消毒技术,使外科手术中的感染率显著下降。
李斯特的理念促使一些外科医生采用碳酸来进行消毒,这开创了从抗菌到无菌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菌手术的标准逐渐形成,外科手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标准化。直到1883年,古斯塔沃·阿道夫·纽伯(Gustav Adolf Neuber)首次引入无菌手术服,之后的1891年,恩斯特·冯·贝尔曼(Ernst von Bergmann)引入了高压蒸汽灭菌器,这一设备被用于手术器械的消毒。
抗菌和无菌的区别因情境和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过去,抗菌操作发生在家庭中或是手术室的观众席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界开始接受路易·巴斯德的细菌理论,抗菌和无菌技术逐渐被视为相辅相成的医疗实践。
无菌使用的根本理念在于保障手术环境的清洁,减少病原体的存在,以此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现在,无菌通常被视作抗菌的一个延伸,其核心理念为保持创口或患者周围的无菌环境。无论是手术技术还是日常医疗护理中,这些技术和理念被广泛应用。
无菌手术涉及一系列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程序,包括医疗及实验室技术。无菌方法可分为医疗无菌和外科无菌两类。医疗无菌技术旨在降低微生物的数量并防止其传播,而外科无菌则是通过消除某个区域的微生物进行的操作,主要由外科技术人员及护士进行。成功的无菌操作依赖于一套综合的准备工作流程。
基础的无菌施行程序包括勤洗手、穿戴防护手套、面罩及手术服,对器械和床单进行消毒。
在手术室中,所有手术团队成员均应体现良好的无菌技术。其中,手术护士或外科技术人员的角色是设置和维护无菌区域,防止患者间的交叉污染。这些程序通常包括使用高压蒸汽法进行器械的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器具来降低感染的风险。
即使在无菌的状态下,仍然可能发生一种由非病原性原因引起的慢性低水平发炎,称为无菌性发炎。这种情况在创伤、压力或环境因素影响下都可能发生。此外,尽管医疗工作者在手术期间高度重视无菌技术,但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风险仍然存在。
根据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3%,常见的感染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
在2017年,美国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的人数达到近20,000人,甚至超过了因HIV而死亡的人数。这强调了在手术过程中,无菌和抗菌措施并重的必要性,以应对演化出的药物抗性细菌所带来的挑战。
在医疗操作和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地将无菌和抗菌措施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是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