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无菌技术(asepsis)的概念逐渐成为外科手术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措施,更是一场由一些科学家和外科医生所发起的卫生革命。手术手套的使用,正是这场革命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改变了外科手术的未来,并对整个医学界的卫生标准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无菌技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多位先驱。 1847年,匈牙利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卫斯发现,产妇产前的手洗可以有效降低产褥热。然而,当时许多医院仍然在不卫生的条件下进行手术,许多外科医生对血迹斑斑的手术服感到骄傲。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外科医生开始使用碳酸以减少手术感染率,而义大利的外科医生在1860年代紧随其后。
1867年,约瑟夫·李斯特借助路易·巴斯德的细菌理论,开始推广消毒剂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重大转折点。随后,吉塞佩·鲁吉于1870年代将抗腐败(antisepsis)向无菌(asepsis)运动转变,并在1879年发表了相关研究。接着,古斯塔夫·阿道夫·纽伯于1883年引入了无菌长袍和斗篷,而1891年,恩斯特·冯·贝尔格曼则推出了高压蒸汽灭菌器(autoclave),这些都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威廉·哈尔斯特德是最早推行手术手套的外科医生之一,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手术室中制定了严格的衣着规范,要求全部外科医生穿着完全白色的无菌服装。此外,他还强调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消毒剂来处理手术部位,以减少感染机会。他最初是因为手术护士手因为化学物品过度暴露而受损,于是与古迪尔橡胶公司合作,创造了早期的手术手套。这些手套逐渐成为无菌手术的标准装备,进一步增强了外科手术的安全性。
这一影响甚至引发了其他外科医生,像约瑟夫·科尔特·布拉德古德,开始采用手套进行手术,改善了病人的手术预后。
在过去,抗菌(antisepsis)和无菌(asepsis)的术语经常混用。抗菌通常指的是在家庭或手术室进行的程序,而无菌则是移除了所有微生物的一种高标准技术。到了19世纪末,李斯特及其追随者逐渐扩展了「抗菌」的定义,并创造出「无菌」这一新术语,意图强调从一开始就将病原体排除于伤口之外。
无菌技术包含了多项必须遵循的程序,以确保所有操作在最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这些步骤包括使用无菌设备,与病人接触前需进行的彻底洗手,穿戴防护手套、口罩及斗篷。对外科手术的团队,包括手术护士或技术员,负责设置和维护无菌操作环境。每位成员必须遵循基本的无菌操作程序,以防止交叉污染。
即使在无菌条件下,手术后仍可能出现1-3%的手术部位感染机率,表明无菌技术并非万无一失。
在无菌环境中,无法避免可能出现的「慢性低度炎症」,这种炎症可能由于创伤、压力或环境因素引起。无论是因为病原体导致的感染还是由非感染性因素引发的反应,医疗人员需高度重视患者的免疫反应和手术过程中潜在的风险。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对无菌技术认识的提升,手术手套已经成为当今医疗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保护着医疗人员,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回顾这一卫生革命的历程,我们不禁要问:在未来的医疗环境中,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来继承这一革命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