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传统猎人—采集者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划分为男性和女性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策略,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组成。
性别分工(SDL)是指生物物种内部男性和女性成员的不同角色与任务划分。在人类的狩猎—采集者社会中,男女各自负责获取不同类型的食物,并为彼此提供所需的资源,以达到共同的生存利益。在某些物种中,男女在食物来源上有微小的差异,然而人类独特之处在于这两种特征的结合。当今世界仅存几个狩猎—采集族群,是理解性别分工演变的重要模型,例如坦尚尼亚的Hadza族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中依然呈现出明显的性别职业分异:男性多从事技术工作,而女性则多投入护理相关的工作。
男性和女性在资源的投入上有不同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为孩子提供食物或是选择多增加后代。根据生命历史理论,男性和女性会评估每个选择的成本与收益,以最大化自己的生殖适应性;然而,男女在取舍上存在差异。女性对于育儿的投入最有利,因为她们能确定自己的后代且其生殖机会有限,而男性则不确定父系关系,却可能拥有更多的交配机会。
自1970年代以来,关于狩猎-采集者社会的性别角色的主流观点是以“男人狩猎,女人采集者”(Man the Hunter, Woman the Gatherer)为名的模式。这一理论基于先前的研究,但近年来的研究指出以此为依据的证据不够充分。此外,对于现代和史前狩猎者的研究显示,许多采集者社会中亦存在女性参加狩猎的情况,这暗示着性别分工并不如先前所想那样明显。
有研究指出,有79%的狩获社会中具备明确的狩猎策略,女性狩猎者的参与率意外地高。
在现代社会中,性别分工的现象仍然显而易见,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许多社会采用了养家卖力者(breadwinner)和家庭主妇(homemaker)模式,其中男性多数从事户外或高风险工作,而女性则专注于护理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工作。虽然这些边界看似稳定,实际上在许多领域中呈现出反转,例如医生的职业中性别比例逐渐变得平衡。
传统的性别分工解释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共同协作,针对不同的食物来源,让家庭成员皆能受益。女性专注于不妨碍生育和育儿的食物,而男性则针对她们不会采集的食物进行猎捕,提升了每日的食物变异与家庭饮食的多样性。
信号假说认为,男性透过狩猎来获得社交关注和交配利益。他们的狩猎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展现其基因质量的诚信信号,进而赢得交配优势。近期对Hadza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更倾向于为自己的家庭猎捕食物,而不是为社区分享,这相对于信号假说提供了相悖的证据。
在数百年的演进中,性别角色的定义与职能不断改变,显示出这一主题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两性在生存策略上的差异亦在于文化、历史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引发了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性别分工能给未来的人类生存提供哪些新的解释与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