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无数家庭和企业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失。它的根源可追溯到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这场因房地产市场崩溃而引发的危机,成为了继大萧条之后,对全球经济造成最深远影响的经济冲击之一。
这次危机不仅是美国的问题,而是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分析,金融危机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在金融系统内出现了一系列脆弱性,加之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失控事件。 2005年至2012年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至2007年时开始进入崩溃期。
在此期间,美国的住房价格逐渐下滑,许多房主选择放弃抵押贷款,这直接导致了由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价格下跌。这一过程被称为「次贷危机」。随着投资银行持有的这些有毒资产的价值快速缩水,导致了许多银行倒闭或接受了政府的救助。
金融机构的资金链断裂使得信贷市场冻结,进一步削弱了整体经济。
随着信贷供应的紧缩,企业无法获得资金以维持运作,而家庭也在偿还债务而非消费。这种情况在2007年12月正式引发了美国的经济衰退,并持续到2009年6月,其间持续了19个月之久。与其他衰退相比,此次经济危机的影响显然更加深远且均衡,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更为明显。
在此次危机中,造成经济衰退的原因可谓众多,不仅包括对房市的高风险投资,还有对金融市场复杂性缺乏了解和监管不足等。即便有少数经济学家在早期警告了信贷泡沫的破裂,但大多数人对于这样的危机并不以为然。
如果我们无法完全理解金融体系,我们又如何能够期望有效监管它呢?
随着资金的冻结和国际贸易的下滑,失业率飙升,世界市场瞬息万变,许多国家的经济也开始遭受重创。媒体的报导中,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曼甚至将此次危机称作「第二次大萧条」,而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央行也被迫采取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以振兴经济。
为了防止事态恶化,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加大财政支出与货币政策的转变,包括量化宽松等手段。然而,这些政策提振经济的同时,也向社会传递了收入不平等的风险。美国的中位数家庭财富在危机期间显著下降,从2005年的106,591美元骤降至2011年的68,839美元,呈现出明显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综观过去的教训,无论是从政策、金融机构的行为,还是从个体的偿债行为,促成全球金融危机的因素都不是单一的。经济学家们指出,透明的监管与合理的经济政策必须同步进行,以防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如此一来,当下的时代是否又在无形中重蹈覆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