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底至2009年中期的这段时间内,全球经济经历了一场显著的衰退,这场被称作「大衰退」的事件使得各国的经济运行受到严重打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评估,大衰退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为什么这场衰退比大萧条更为严重?这一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大衰退的成因复杂而多样,包括金融体系中的脆弱性及一系列引发事件,这些都是促使衰退发生的根本原因。
大衰退的核心起因在于美国住房市场的崩溃,这一崩溃从2005年开始逐渐显现,直到2012年才开始平息。当美国房价开始下跌,无数房主无法再承担抵押贷款时,由于不同类型的抵押贷款证券持有者遭受损失,使得美国的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潜在崩溃。
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产,这对全球经济发起了猛烈的冲击。随着信贷市场的冻结,银行失去了向商业提供贷款的能力,造成企业减少支出和投资,进一步推动经济的下滑。根据官方数据,美国的衰退始于2007年12月,并一直持续到2009年6月,总计持续了19个月。
回顾这段时期,尽管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但某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却在此期间增长,例如中国、印度和印尼,这使得全球衰退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刺激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纷纷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然而,这一适应过程却引发了长期的复杂问题和理念的冲突,因为在大衰退之后,美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进一步恶化。在2005至2012年间,约三分之二的美国都市地区的收入不平等现象有所上升,家庭中位数财富自2005年的106,591美元骤降至2011年的68,839美元,降幅达35%。
虽然经济刺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短期的缓解,但却未能根本改善美国的财富分配现状。根据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曼的观点,这种情况似乎更像是「第二次大萧条」的开始,而非短期调整。
随着经济的复苏进程,各种刺激措施的撤回时机变得至关重要,这背后涉及到如何重新调整以寻求可持续增长之路。
根据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的报告,这场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监管失败与公司治理的严重缺失。许多金融机构的盲目与过度冒险最终为脆弱的金融体系埋下了隐患。报告指出,“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当初政府对金融市场的风险有更深入的了解或对策,也许情况会有所不同。
此外,贸易失衡现象及债务泡沫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危机。外部投资资金流入美国,最终导致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不理性投资。伴随着资本的不断流入与房价的迅速攀升,有愈来愈多的家庭透过贷款来实现资产的增值,然而这也为随后的崩溃埋下了重重隐患。
在大衰退之前,尽管有数位经济学者与评论员曾预测到美国的经济危机即将到来,但大多数人对于所谓的「意外」仍感到震惊。这引发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什么在如此多的警示之下,将这场衰退视为必然的预测依然如此困难?
在曙光初现的今天,我们再度反思大衰退所带来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全社会对金融体系及资本运作的深刻反思。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否能真正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