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圣母,或称为黑处女,是指在西方基督教中,描绘圣母玛利亚与圣婴耶稣的雕像或画作,其中这两个形象均呈现出深色肤色。这些黑圣母的例子不仅存在于天主教国家,也可见于东正教国家。这些画作通常是拜占庭风格的圣像,部分是在13或14世纪的意大利创作,而来自中东、外高加索或非洲(主要是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作品则更为古老。
约有400至500尊黑圣母的记录在欧洲,而这个数字与如何分类有关。
黑圣母的雕像多为木制,但偶尔也会使用石材制作,通常的高度可达75厘米。这些雕像有两种主要形式:自由站立的直立形象或坐在宝座上的形象。在南法仅就有180尊Vierges Noires的纪录,自中世纪以来,数百尊复制品也被制作出来,这些作品多数在教堂或圣殿中被信徒敬奉。
对于黑圣母的黑色皮肤的原因,学者们的解释各异,某些说法甚至颇具争议。有些认为这些黑人形象来自于用深色木材制作的圣母像,或者是由于自然老化、蜡烛的烟雾等原因造成颜色变深。甚至有学者探讨这种崇拜可能源于古老的异教神明,强调这些黑圣母的根源与早期宗教信仰的冲突与融合。
“我黑而美丽”这句话的出现,竟然与示巴女王有着联系。
对于黑圣母的研究相对有限,但近日对这主题的兴趣持续上升。早期关于法国的黑色神圣形象的研究著作包括了卡米尔·弗拉玛里昂(1888年)、玛丽·杜朗-勒费夫(1937年)、艾米尔·塞朗(1945年)及雅克·雨农(1972年)。 1952年,由莱昂纳德·莫斯于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议上首次用英语对黑圣母进行了显著的研究,并将这些形象分为三类。
黑圣母的三类分类:第一类与当地民众肤色相符;第二类因为颜料退化或香烛烟雾所造成的颜色变化;第三类则与罗马军团有关的神奇圣母像。
在沙特的夏特尔大教堂中,有两尊黑圣母:诺特丹·德·皮拉,这是1508年制作的黑胡桃木拷贝,站立在高柱上并被蜡烛围绕;另一尊诺特丹·德·苏特耳,则是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毁的原作的复制品。最近的修复工作导致了诺特丹·德·皮拉的重新描绘,这幅画的风格回归到19世纪的描绘,但这样的修复受到严厉的批评,因为它抹去了一段重要的历史。
某些学者选择探索黑肤色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探讨这一刻黑色的描绘是否具有意图。因为这些不寻常的形象,黑圣母有时使她们的圣地转化为朝圣的重要地点。研究人员将黑圣母的黑色描绘与真实性的联系视为重要,这是因为信徒对这些形象的年长感有着特殊的认知。
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有着大量的黑圣母的崇拜。以阿尔及利亚的非洲圣母、南非的黑人圣母为例,这些地点总是吸引着无数的朝圣者。
在亚洲的日本,山形县的鹤冈天主教堂中亦有一座黑圣母的雕像。菲律宾、多哈、土耳其均各有黑圣母的记录,甚至在美国也不乏随处可见的黑圣母崇拜。
黑圣母牵动了无数信徒的心灵,背后的文化和宗教意义迄今仍然是探讨的热点。该现象反映了信仰、文化和历史的交织,提醒着我们如何看待彼此的身份与历史,这一切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多元性与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