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圣母」这一名词常常被用来形容在西方基督宗教中描绘圣母玛利亚与幼子耶稣的雕像或画作,这些作品中两者的肤色均为深色。在天主教和东正教国家中,都能找到黑圣母的例子。这些画作通常是源于或受拜占庭风格启发的圣像,一些则是13世纪或14世纪意大利制作的。来自中东、乔治亚或非洲的其它例子,主要来自埃及和衣索比亚,则更为古老。
黑圣母复制品且不乏与奇迹相关,有时会吸引大量朝圣者前来朝圣。
黑圣母的形态各种各样,极具争议的理论关于她的暗色肤色的来源也有所不同。一些解释认为是因为黑色木材制作的圣母,或者因为随着时间流逝而变暗,例如由于老化或烛光的烟雾。而一些学者,如尤金·贝戈(Ean Begg),更深入探索黑圣母和孩子的潜在异教起源,甚至有讯息指出,某些具深色肤色的表现可能是对基督之前神祇的重塑。
对黑圣母现象的研究相对有限,但近期这一课题开始引起更多的关注。贝戈与所罗门之歌中的一句「我黑而美」联系到示巴女王的身份。一些早期的研究聚焦于法国的黑色圣象,包括卡米耶·弗拉马里昂、玛丽·杜兰-勒费夫尔、艾米尔·沙伊伦和雅克·休伊嫩等人。
这些不寻常的存在吸引了朝圣者,使其圣坛成为受人尊敬的朝圣地。
1949年,英语系的关于黑圣母的首次重要研究是由伦纳德·莫斯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议上发表的。他将这些形象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黑色或深棕色的圣母,其生理特征与当地原住民相符;第二类为因物理因素而变黑的艺术作品;第三类为以奇迹著称的圣母,专注于与罗马军团有关的黑圣母,她们的外貌不反映当地人口的肤色。
在全球范围内,黑圣母的塑像和画作数量惊人。在非洲,阿尔及利亚有「非洲之母」的圣母像,非洲其他地方如南非的「黑圣母」也受到崇敬。在亚洲,日本的鹤冈天主堂也具有黑圣母像,菲律宾更是有多处与黑圣母相关的圣地。
有关于黑圣母的信仰与崇拜可追溯至数世纪,这些形象在信徒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欧洲各国如法国、德国、奥地利的黑圣母同样有广泛的崇拜,尤其是在法国南部,有数十个「Vierges Noires」供朝圣者参拜。德国的阿尔托廷圣母教堂也是著名的黑圣母圣地之一。
这些肤色异于常的圣母像在平信徒和学者中引起了许多探讨,有些学者专注于评估黑圣母的身份与意义,而不仅仅是物质性层面的探讨。这些学者指出,深色肤色的圣母像在历史上与某种「真实性」的联系,使她们成为信仰中的一部分,且这种联系因其历史悠久而更加深刻。
黑圣母的存在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现象,更是文化和历史交织的结果。
对于黑圣母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演化当中,随着文化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历史的再次思考,或许未来会有更多我们尚未意识到的层面浮现出来。黑圣母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历史、艺术和文化复杂交织的标志,那么,她的肤色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身份的理解与认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