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是一种屈光不正,主要由于眼球的旋转不对称造成眼睛的折射功率不均,这种情况会导致不同距离的视线都出现扭曲或模糊的现象。患者通常会经历眼睛疲劳、头痛及夜间驾驶困难等额外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散光不仅在出生时就存在,还可能在生活中逐渐发展或变化。
调查显示,散光在欧洲和亚洲的成年人当中影响率高达30%至60%。
散光的产生至今尚未完全解释清楚,虽然有研究认为其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散光的根本机制涉及角膜的不规则曲率,及眼睛晶状体的变化。这种影响称为晶状体散光,与眼睛的调节痉挛相似。
尽管散光可能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当其程度较高时,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视力模糊、重影、眯眼、眼睛紧张、疲劳或头痛。近来的研究还显示,散光与偏头痛之间的关联性较高。
先天性散光的产生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有研究指出,基因可能部分影响这种病症。虽然基于双胞胎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显示基因仅少量影响散光,但已有多项基因组协会研究(GWAS)对散光的遗传基础进行了探讨。
2011年在不同亚洲群体的研究中,发现了位于4q12的PDGFRA基因变异与角膜散光有关。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基因的识别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已被证明的PDGFRA外,还有CLDN7、ACP2及TNFAIP8L3等基因潜在关联。
后天性散光可能因白内障手术或角膜受伤而引起。在这些情况下,伤口愈合时可能导致角膜的平坦度在某一方向上产生变化,从而引发散光。渐进性圆锥角膜的出现也会造成不规则散光。
散光的诊断主要通过眼科检查来完成,一般会使用视力表进行初步筛查,接着使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的最陡与最平曲率。角膜地形图也能为角膜的形状提供更准确的资料。自动屈光检查仪和视网膜镜检查可提供客观的视力测量结果,进一步验证散光的程度及轴向。
目前存在多种测试方法来量化散光的程度,包括使用时钟转盘或太阳图表。
散光的矫正方法主要有眼镜、隐形眼镜及屈光手术。眼镜是最简单且最安全的选择,隐形眼镜则提供更广的视野范围。屈光手术能永久改变眼球形状,但同时风险较大,并且成本相对较高。
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约有1.237亿人受到未矫正的屈光错误,其中包括散光。多项系统评估显示,成人散光的患病率在8%到62%之间,总体估计接近40%。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散光患病率最高,达到62%。研究指出,年龄越大,散光的发生率越高,主要是因为屈光指数的变化。
散光这一现象的发现可追溯至1801年,当时的学者托马斯·杨就已经发现其在自己眼中的表现。随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散光逐渐成为眼科的核心概念之一。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散光的检测和矫正方法已有了显著改进。这一切都源自于早期科学家的探索与发现,然而,散光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仍然值得持续关注与探讨。你是否也曾发现过自己在视力上的某些不便,是否会对散光的改善有更多的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