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协议是一种标准化的诊断测试,旨在评估心脏功能和身体健康。由美国心脏病学家罗伯特·阿·布鲁斯(Robert A. Bruce)开发的这项协议,运用步行于坡度上升的跑步机,并透过胸部的电极进行监测。此测试每三分钟便提高跑步机的速度和倾斜度,让多数病人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心脏功能能够得到有效监测。
布鲁斯测试的易执行性和有效性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临床结果预测指标。
在布鲁斯协议下,受测者在跑步机上进行运动,并在其胸壁上安装心电图(ECG)电极。测试开始时设置跑步机以2.74公里/小时的速度(约1.7英里/小时)并以10%的坡度开始运行。每三分钟便提高坡度和速度,并记录心率及受测者的主观感受。测试中如果出现心脏血流受阻的迹象、心律不整、疲劳、呼吸急促等情况,将会立即停止测试。
标准布鲁斯协议共分为七个阶段,总测试时间为21分钟,每个阶段的心脏功能变化都被持续监控,为进一步的心脏评估提供重要的数据。
在布鲁斯协议问世之前,并不存在一种安全的标准化方法可用于监测运动患者的心脏功能。马斯特的两步测试虽然曾被使用,但因过于剧烈而难以为许多患者接受。因此,布鲁斯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心脏压力测试的开发,采用相对新颖的心电图设备和电动跑步机。他们的研究不仅限于心脏的监测,还深入到了呼吸和循环功能的评估。
布鲁斯于1949年发表的首个关于跑步机运动测试的研究,分析了正常成年人和心肺疾病患者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 1950年,布鲁斯加入华盛顿大学,继续针对心脏手术的预测进行研究,最终在1963年首次公开了多阶段的测试并称之为布鲁斯协议。
为了适应老年或久坐的患者,修改版布鲁斯协议于原协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开始时运动负荷较低,第一阶段设置于水平运动状态,相对于标准布鲁斯协议降低了初始挑战。
透过布鲁斯协议,医生能够提前识别出如心绞痛、心脏病发等隐患。
测试的最终得分是受测者在测试中的持续时间,通常以分钟作为单位。随着运动的增加,患者的最大氧气摄取量也可以依据运动时间计算。这一过程对于评估个体的运动能力以及心脏的耐受性尤其重要。
布鲁斯协议中常使用的最大心率计算方法为220-年龄,但这一公式存在一定的误差。相对而言,卡尔沃年公式显得更为准确,并能够在计算目标心率时,结合静息心率进行考量,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评估。
布鲁斯协议的演变不仅彰显了心脏医学的进步,更为运动科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今,随着科技的提升,对运动中心脏健康评估的需求越来越高,未来在这一领域会出现何种新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