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界的许多领域都迎来了创新,人工尿道括约肌(AUS)即为其中之一。这一被植入的设备专门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尿失禁,尤其在男性中尤为常见。 AUS 的目的在于辅助自然尿道括约肌的功能,从而避免尿液从膀胱流出。
AUS 主要有两种设计:
三组件式人工尿道括约肌
:这一型式包括套环、泵及气囊。套环围绕着尿道,泵则放置在阴囊内,气囊则植入于膀胱与髂静脉之间的后盆腔中。透过弹性气囊增加的压力,来协助尿道的封闭。 二组件式人工尿道括约肌
:这一型式只有套环和泵,无需气囊。虽然这缩减了手术的复杂度,但也需要依赖于泵内的弹簧产生压力来保持尿道的封闭。 无论是哪一种,AUS 的共同特性都是使用机械性收缩机制来避免尿液泄漏。
德国外科医生弗雷德里克·福利于1947年首次提出了人工尿道括约肌的相关概念。而在1972年,来自贝勒医学院的F. Brantley Scott 则设计出了现代化AUS的前身。至今,AMS 800 型号已成为市场上这些设备的典型代表,它可以通过预先填充来简化手术过程,而新型的ZSI 375 型号则以其即时植入的设计,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AUS 的主要应用对象是因内源性括约肌缺陷引起的压力性尿失禁。根据欧洲泌尿学会的建议,AUS 被认为是男性中度至重度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黄金标准。虽然包含了以往的新疗法,如尿道吊带及干细胞疗法,但AUS在治疗以外科术后并发症引起的尿失禁方面划有其地。
众多研究显示,AUS 的成功率达到61%至100%,而大多数患者在植入后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提升。
在随访检查中,有超过73%的患者满意于植入后的效果,此外,随者手术经验的增加,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也随之提升。然而,也存在着再手术的风险,约26% 的病例需再次手术以解决持续不适的症状。
尽管AUS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不错,但仍然有37%的患者出现过手术并发症,包括机械故障及尿道损伤等。术后护理至关重要,病人需在放置尿道括约肌后避免性生活六周,以促进伤口愈合。
对于大多数利用过 AUs 的患者来说,术后的生活质量不仅提高,还有助于他们恢复正常的性生活。
随着对AUS的研究以及新型设备的不断推出,这一技术的未来发展潜力无限。而病患自身的恢复与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亦是成功关键因素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是否能期盼更为完美的解决方案来对抗尿失禁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