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又称为「豆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酶缺乏性贫血。这是一种先天性代谢错误,容易导致红血球的破坏。大多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并无症状,但在特定触发下,可能出现黄疸、深色尿液、呼吸急促及疲倦等症状。更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包括贫血和新生儿黄疸。
G6PD是一种在红血球中起保护作用的酶,而其缺陷会导致红血球的早期破坏,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G6PD缺乏症是由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造成,这导致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功能失调。这种酶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活性氧物质在红血球中累积至有毒水平。当该酶的量减少或结构发生改变时,便会导致红血球的损伤并进一步导致溶血,这可能由感染、某些药物、压力,甚至是某些食物(如蚕豆)引发。
多数G6PD缺乏症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当引发溶血时,症状往往是短暂的。受此影响的人主要是男性,但部分女性携带者也可能因为基因表达不均而表现出症状。 G6PD缺乏症可能引起以下几种情况:
携带G6PD基因突变的人通常不会出现症状,除非红血球暴露在某些触发物质中,这些触发物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
包括食物(如蚕豆)、某些药物、化学品,以及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压力。
药物方面,许多化学物质对G6PD缺乏症患者潜在有害,尤其是抗疟药如奎宁及其衍生物,以及某些止痛药和抗生素。患者需避免非必要的药物,以减少溶血发作的风险。
诊断通常基于症状并可透过血液检查和基因检测进一步支持。常见检测包括完整的血球计数及网状红血球计数,正常情况下,在红血球中可以查看到海因兹小体。
「Beutler荧光斑点测试」是一项快速且经济的G6PD检测手段,用于识别G6PD的活性。
在检测之前,医生可能会询问家族病史,以及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比如肝功能异常等。由于急性溶血会导致假阴性结果,通常建议在急性事件后等待几周再进行检测。
预防是治疗的关键,尤其是避免可能导致溶血的药物和食物。对于急性溶血的情况,可能需要输血,甚至在急性肾衰竭的情况下进行透析。此类患者应避免使用阿斯匹林等类药物,而一些患者从脾脏切除手术中可能会受益,因为脾脏是红血球破坏的重要场所。
G6PD缺乏症患者似乎不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某些疾病,而一些研究甚至显示G6PD缺乏症可能对某些心血管病有保护作用。然而,最新研究指出,G6PD缺乏症可能会将心血管风险提高约70%。这对比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而言,这一风险属于中等程度。
对于G6PD缺乏症患者及其家属来说,面对的挑战和生活方式管理能否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还是总是在隐忧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