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舞是一种舞蹈表演风格,纵深发展于20世纪中叶,如今已成为全球受到正式培训舞者所推崇的舞蹈形式之一,尤其在美国和欧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尽管最初受到古典舞、现代舞及爵士舞风格的启发与影响,但当代舞逐渐融入了多种舞蹈风格的元素。根据新格罗夫音乐辞典的定义,当代舞从现代舞及后现代舞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强调创新并打破传统形式的界限。
当代舞特征在于多样化的风格融合,具有古典舞的强健腿部动作及强调躯干的现代舞之技术,自然而多变的节奏与动作经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1980年代,当代舞的回归变得愈发有意义且学术化,常被描述为“跨学科”的合作表现,代表着从自发性及实验性方法转变为基于智力概念的编舞,像是数学结构及重复模式的应用。此时期的当代舞常引入非西方舞蹈文化的元素,例如受非洲舞影响的弯膝动作,或日本当代舞蹈“舞踏”的影响。随着舞蹈技巧的演进,当代舞不仅探讨自然运动的表现,还充分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影响和非传统的舞台编排。
这种形态的当代舞作品不再明显区分编舞和即兴,每个过程都成为持续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以此映射当代文化的变迁。
当代舞作品成为探索复杂主题的平台,特别是在那些难以用传统舞动形式表达的人类存在的无形及难以捉摸之面向。
当代舞受到古典芭蕾舞和现代舞的启发,而后现代舞则是对现代舞直接的反应。梅西·坎宁汉被认为是首位在现代舞上发展出独立态度的编舞家。他的作品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线性元素,而是集中于表演本身的表达性,正如抽象绘画般,观众的解读也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53年,他创立了梅西·坎宁汉舞蹈公司,创作了超过150部作品,许多作品在国际上得到演出。
德国的“舞蹈剧场”风格进一步推动当代舞离开传统的表演界限,强调日常生活之动作,模糊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区分。
通常,一位编舞者负责创作决策,决定演出是抽象还是叙事形式。舞者的选择会根据他们的技能和训练来进行。当代舞的音乐角色与其他舞蹈类型截然不同,通常作为背景使用,强调了编舞者在服装、舞台美学等方面的控制。这不仅影响整体作品的视觉效果,也进一步影响舞者的动作表达。
反映社会现状的当代舞,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技术元素,尤其是机器人。例如,舞蹈家兼机器人技术专家艾米·拉维尔(Amy LaViers)便在一部当代舞作品中引入手机元素,引发观众对于日益增加的科技依赖的思考。
机器人如何与舞蹈互动,并重新诠释舞者的存在,是当代舞面临的全新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舞蹈家和编舞者逐渐接受这种变化带来的机会,展示了舞蹈不仅仅是表现身体的技巧,更是对当代文化的反映。未来的舞蹈会如何在技术的推动下演变,将成为每位观众和舞者都不可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