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性乳腺炎,即针对乳腺的系统性炎症,通常被分为特发性颗粒性乳腺炎(IGM)和由其他多种疾病引起的颗粒性乳腺炎。特发性颗粒性乳腺炎是一种无法归因于其他已知原因的病症,该症主要发生在孕后的两年到六年之间,且诊断主要出现在17到42岁的女性中。
颗粒性乳腺炎的症状通常呈现为单侧乳腺内的坚硬肿块,并伴随着乳头内陷、疼痛及周围皮肤的发炎。
尽管颗粒性乳腺炎的案例相对较少见,但这种疾病常被误诊为乳腺癌。因此,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该病的临床表现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例如发烧、关节痛及皮肤结节。这使得该病的诊断过程冗长且复杂,往往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尽管特发性颗粒性乳腺炎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者推测其可能与免疫系统反应有关。尤其是高泌乳素水平可能是诱发该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也被认为是潜在的成因之一。
“在特发性颗粒性乳腺炎的病例中,通常会观察到多核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形成的非干酪性颗粒。”
当我们在研究具体病例时,可以发现一些病患在使用过引发高泌乳素的药物后出现颗粒性乳腺炎的症状。这些药物使乳房腺体的分泌活动增加,从而可能促进慢性炎症的发生。
颗粒性乳腺炎的诊断往往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目的是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最终的确认需要透过活检,以检查乳腺组织中的病理变化。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案尚不成熟,部分患者可能在治疗期间好转,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彻底的手术治疗或是使用类固醇药物进行长期控制。
“治疗颗粒性乳腺炎的案例中,无论是手术或是类固醇疗法的使用,相对高的复发率都引起了临床医生的注意。”
尚有人在使用非药物治疗方案时,报告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如使用美克共同与类固醇的组合疗法。此外,针对由药物引起的高泌乳素症的患者,使用泌乳素降低剂也是一种选择。
面对颗粒性乳腺炎这一奇特病症,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了解哪些具体的药物可能会引发此类反应,以及如何针对这些病因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对于高泌乳素血症的管理和早期介入,亦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颗粒性乳腺炎虽然是一种良性的病症,但其引起的症状却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品质。在日益增长的研究兴趣下,医学界怎样能揭开颗粒性乳腺炎的神秘面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