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童年创伤中的真相:为什么早期经历如此影响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的领域,童年创伤被广泛认为是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解离性身份障碍(DID)更是一个引起极大争议的主题。 DID,又称多重人格障碍,常见于有过极端创伤经历的人群,其特征是存在两种或以上的独特人格状态,伴随着无法解释的记忆缺失。

研究显示,90%患有解离性身份障碍的人曾经遭受多种形式的童年虐待,这其中包括性侵、暴力、忽视等。

这一障碍通常在5到10岁之间开始出现,并且大多数人回顾其童年会提到遭遇创伤事件。根据DSM-5-TR(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早期的创伤经历,特别是6岁之前的虐待和忽视,将显著提高个体发展成DID的风险。

主要的研究模型指出,DID是童年创伤的最严重形式,涉及到发展性创伤、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的复杂互动。

尽管DID的发病机率在一般人口中为1.1%-1.5%,而在精神病院的入院病人中可高达3.9%,但是,这个障碍却经常被误解和忽视。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该障碍在女性中的诊断率是男性的6-9倍,而在儿科环境中,男女比例几乎为1:1。

一些专家指出,DID患者的身份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显著增加,从平均两或三个上升到约16个身份,但这可能反映了精神科社区对于多重身份的接受程度提高,而非实际身份的增加。

此外,DID患者经常伴随多种合并症,包括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焦虑症、抑郁症等。据报导,约70-75%的DID患者会有自杀企图,而这些情况往往与未解决的创伤经历有关。

对于DID的成因,目前存在着两个主要的竞争理论。其一是创伤相关的模型,认为童年创伤和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是DID的主要促发因素;其二是社会文化模型,则认为该障碍的发展可能与文化记忆和治疗过程中的引导有关。

专家张指出,除了由于早期经历造成的心理影响外,个体在进行心理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建构身份而展现出多重人格的特征。

总结来说,解离性身份障碍的形成往往与早期的创伤经历密不可分。不仅如此,所有的解离性经验中是否存在共同性、不同病因的导致等问题,仍然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究竟童年创伤对成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能够根本性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Trending Knowledge

解离性身份障碍的诞生:文化和社会影响如何塑造这个诊断?
解离性身份障碍(DID)这一名词,曾经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PD),在临床心理学上具争议性。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这种障碍的特征是至少存在两个及以上明显且持久的人格状态,并伴随着超出正常忘记程度的记忆空白。此障碍通常伴随着童年创伤,尤其是5至6岁之前的经历,这使得某些人更易于发展出DID。一项研究指出,90%的DID患者报告了儿童时期接受多种虐待的经历。
人格的分裂: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自我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人格的分裂,即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曾经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这一病症常常伴随着争议,却也引发了对人类自我本质的深刻思考。根据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以及其他医学手册,解离性身份障碍的特征在于至少存在两种独特且相对持久的人格状态,而这些人格之间

Responses